周谷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歷史學家。
湖南省益陽縣(今益陽市赫山區)人,1898年9月13日生于益陽縣上湖鄉一個農民家庭。幼年由親友資助在族學讀書。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文系。1921年畢業后任湖南第一師范英文教員兼倫理學教員。在毛澤東影響下參加農民運動,任省農民協會顧問、省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師。1927年春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宣傳干事。大革命失敗后潛往上海,為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教育雜志》撰稿、譯書,在大學兼課。1930年秋到廣東中山大學任教授兼社會系主任。1931年秋在暨南大學任教授兼歷史社會系主任。1942年任復旦大學教授,連續半個世紀,還任過歷史系主任、學校教務長、博士生導師,成為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歷史學家和學術專家。70年歷史教學研究工作,碩果累累。早年出版了《中國社會之變化》、《中國政治史》等著作。1939年出版80萬字的《世界通史》,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舊世界史體系,有創見。毛澤東評價較高,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說,周谷城的《世界通史》還沒有寫完,要讓他寫下去,對他進行保護。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從史學到政治學,從哲學到社會學,從美學到教育學,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著述。80歲高齡仍執教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碩士和博士。他是中國史學會首任執行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一任會長、太平洋歷史學會第一任會長、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其著述有數百萬字,專著10多部,論文200多篇,是中國著名的學者。
他是杰出的愛國民主戰士。早年投身五四運動和農民運動。運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分析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發表了《論租谷》、《農村社會新論》等文章。在上海創辦《正理報》,著文批判買辦哲學。抗戰期間創辦社會科學講習所,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曾被日偽勢力拘禁37天。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斗爭,為上海著名民主教授之一。
他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與中共三代領導人都有密切交往與忠誠合作。大革命時期,與毛澤東、夏明翰同心奮斗。抗日戰爭時期,竭誠擁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多次接見他,共同探討學術問題,友情真摯深厚。改革開放新時期,學習鄧小平理論,擁護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淵博的學識、坦誠的態度、諍友的胸懷,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建言獻策,顯示出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崇高品質。他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卓越領導人。北伐后期,就職于鄧演達主持的總政治部。193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解放后,歷任農工黨上海市主委、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為農工黨的建設,為參政議政、依法治國、實行民主政治作出了貢獻。1949年9月以民主黨派人士身份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后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全國人大領導職務期間,他不顧年事已高,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1982年4月,他回到故鄉益陽縣上湖鄉,為《益陽縣志》、《益陽地區志》題寫書名,以表達對益陽建設的支持和對家鄉人民的眷念。
1996年11月10日在上海病逝,終年98歲。他生前留下遺矚:身后不開追悼會、不搞告別儀式、不留骨灰,一切書籍、文物交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黨和人民給予高度的評價,稱他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他錄先哲語錄親筆書寫一幅中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亦是對他一生的業績和風范的真實寫照。他以光榮的革命歷史和豐碩的研究成果,贏得黨和人民的敬重。1994年5月5日,江澤民曾前往華東醫院看望住院的周谷城。人們稱頌他是世紀老人、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