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湖南省醴陵縣(今株洲市蘆淞區)人,1899年2月5日生。1917年投筆從戎,后就學于廣西南寧講武堂和廣東西江講武堂,受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影響投身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期間,曾任總司令部主任作戰參謀,協助國民革命軍代總參謀長白崇禧指揮作戰,因其才華出眾,韜略過人,深得上級的信任。其時,與共產黨人有所交往。
大革命失敗后,到日本學習軍事,先后畢業于日本陸軍步兵專門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1934年1月回國后,任國民政府軍第四集團軍高級參謀兼廣西民團干部學校教育長,專事往來各地進行反蔣抗日的政治活動,并應程潛之約與桂系斡旋,和平解決“兩廣事變”,實現共同抗日。
抗日戰爭時期,他是國民黨中堅決主戰的抗日派人物,先后任國民黨對日作戰大本營作戰組中將組長、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廳長、次長等職。1938年3月,他赴前線協助李宗仁部署徐州會戰,與日軍大戰臺兒莊,殲敵2萬人,第一次從正面戰場給敵人以重創,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此后,又參與指導武漢保衛戰,斃傷日軍5萬以上,炸沉敵艦上百艘,擊毀敵機近百架。1938年10月從武漢撤退到衡山,出席了蔣介石在南岳召開的軍事會議,升任軍令部次長,繼續參與對日作戰的策劃和指導,直至日軍投降。在南岳會議期間與周恩來的長談,使他獲益甚多,后來對友人說:“衡山一席訪,勝讀十年書”。
抗戰勝利后,任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次長。他對蔣介石的獨裁專制和內戰政策非常不滿,從1945年秋起便多次辭職,均未獲準。1948年6月何應欽取代白崇禧任國防部長,白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他因與白關系密切,便以“對日作戰是內行,對內作戰是外行”作托辭,于12月辭去參謀次長之職,只掛一個最高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的空銜回到長沙,開始致力于結束內戰、共商和談的和平事業。他利用與桂系白崇禧的特殊關系,積極為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出謀劃策,排困解惑,深得程潛器重。為促成程潛在湖南起義做了許多工作,特別是幫助程潛解決了兩大問題,一是計調陳明仁,幫助程潛掌握兵權;二是授計程潛金蟬脫殼去邵陽,隨即又回長沙起義。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推李宗仁出來過渡,提出和平談判,他被指派為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和談代表團成員之一。4月1日,赴北平與中共代表團協商《國內和平協定》草案。當國民黨當局拒絕在協定上簽字時,他憤慨至極,決定留在北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他從北平秘密抵達香港,繼續開展促進國內和平和脫離蔣政權運動,聯合賀耀祖等44名國民黨知名人士,于8月13日舉行港澳記者招待會,宣布《我們對于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公開同國民黨政府決裂,當時被稱為“香港起義”。程潛在湖南起義后,他們公開發表《告國民黨陸海空軍全體將士書》,號召國民黨全體將士效法程潛、陳明仁將軍的義舉,棄暗投明。9月21日至30日,他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全國解放后,歷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部長、文教委員會副主任、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當選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常務委員、第五屆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和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還是民革中央常委、副主席。其著作有《現代工兵論》、《現代國防概論》、《現代國防常識》、《論突擊戰與閃電戰》、《敵我戰略戰術研究》等。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他在逝世前還口述了《葉老頌》一文,奉勸臺灣當局以民族大義為重,盡早進行和談。1983年4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烏蘭夫稱他“是一位著名的愛國人士,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一位卓越的領導人,也是我們黨的一位真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