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鈞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員,革命烈士。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5年生于湘潭縣城郊一貧苦農家。自幼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十分不滿,一邊流浪做工,一邊尋找人生出路。1921年在廣西欽州參加桂軍,當兵吃糧,試圖拿槍桿子為勞苦大眾找到生活的前途。受大革命的影響,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共產黨人的模范作用教育下,他追求進步,作戰勇敢。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隨軍參加南昌起義,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的班長、副排長,跟隨朱德一直打到湘南。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和井岡山的斗爭,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軍排長、連長、紅一軍團營長、團副政委等職。在開辟和鞏固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英勇戰斗,經受了長期艱苦奮斗的考驗。1935年長征到達陜北后,任紅五軍的團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后,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1938年畢業后,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參謀長兼參謀處長、參謀長兼延安警備處參謀長。年底,鑒于廣州被日軍占領的嚴重形勢,到延安參加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請求黨中央派得力的軍事干部到南方工作。他因此被選派到廣東從事地下武裝斗爭,參與領導抗日游擊戰爭。1939年1月,他參加了廣東省委執委擴大會議,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廣泛發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精神,決定在東江和瓊崖兩地區建立堅持抗日的根據地。他任中共東江特委軍委主席、東江人民抗日游擊戰軍事指揮,統一領導中共所屬抗日游擊隊,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進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同時還要同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摩擦和圍攻進行斗爭,縱橫馳騁在東江、惠陽、海陸豐、東莞大嶺山、寶安陽臺山,收復寶安縣城南頭,建立700多人的游擊隊,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國內發生皖南事變、國際上發生太平洋戰爭的情況下,他領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多次粉碎了國民黨頑軍的進攻,隊伍發展到1500人。在香港淪于日軍之手以后,中共中央命令營救困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他和尹林平、梁廣、連貫、曾生、喬冠華等參加了這次史冊記載了的大營救工作的部署和領導工作。他任軍事指揮。從1942年元旦開始營救,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緊張而危險的工作,把何香凝、茅盾、鄒韜奮等800多知名人士和美軍飛行員、國際友人從日軍的虎口中搶救出來,護送到大后方,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揚,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1942年1月,中共南方工委決定成立東江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東江下游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黨政軍工作。他任東江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在深圳、香港附近的白石龍村建立總隊部和港九大隊。他們同日軍展開生死搏斗,派武工隊潛入香港、九龍襲擊日軍、鏟除漢奸,破壞交通線。同時,還要同國民黨頑固派三個月消滅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陰謀進行戰斗。1943年初,經中共南方局和周恩來批準,重組東江軍政委員會,他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參謀長,貫徹中央關于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指示,以應付日偽頑軍的殘酷進攻。1944年奉命到粵中區,組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他任司令員。積極開辟新的抗日游擊區,迎接八路軍南下支隊挺進華南。1945年2月22日,他率部為沖出國民黨頑軍的重兵包圍,在新興縣蕉山村遭遇國民黨軍的襲擊。他指揮部隊頑強抵抗,掩護一部分戰士突圍,而他自己則和50多位基層骨干在戰斗中血灑蕉山,英勇犧牲。時年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