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燦
紅八軍軍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宜章縣人,1901年1月1日生于宜章長沖村李家。1914年秋考入宜章縣閣邑高小。1917年夏畢業。1918年5月投筆從戎,入湘軍第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二連當兵,與彭德懷、黃公略志向一致,結成好友。此時他改名李燦。他寫給家長的信中說:“我要追求光明,掃除邪惡,已將文彬之名改為燦。”1922年8月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學習。1923年8月返回原部,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二師一團團部上尉副官、一團一營二連連長。192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22日參加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委委員兼第一團黨代表、紅五軍五大隊大隊長、五縱隊司令、湘贛邊獨立第一團團長。1930年6月16日,任紅八軍軍長。
自參加湘軍起,他就積極追求進步,尋求革命真理。1920年夏,他與好友串連7名士兵,發起成立扶困濟貧的團體——救貧會,在軍中秘密活動。彭德懷走后,他主持救貧會工作,后發展為士兵委員會,為爭取官兵平等、經濟公開而斗爭。其妻兄蕭文鐸多次來信要其出任城步縣田糧稽征員,他回復:“不想發財,只愿扛七斤半(指步槍)。”1926年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他投身于北伐戰爭,并深信共產黨得民心,堅定地說:“現在是國民革命,將來是走共產黨那條路!”
1928年7月17日,湘東特委書記滕代遠來平江籌組湘鄂贛特委并決定發動武裝起義,首先與他取得聯系,他的住處也就成為起義的總指揮部,由他負責領導第一營和串通第三營,以鬧餉為名發動士兵。7月22日,他任總值日,在天岳書院前的廣場上,肩披值星帶,以一團士兵委員會總代表的身份莊嚴地宣布:脫離國民黨軍隊,舉行武裝起義。他率一營直撲西街文廟附近的國民黨縣黨部、縣政府和清鄉委員會,將反動頭目逐一收拾,并活捉國民黨縣長劉作柱。1928年12月隨彭德懷率部上井岡山,參加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戰斗。
1929年5月下旬,紅五軍準備向湘南粵北出擊,遇敵進犯酃縣大浣,賀國中率第四縱隊在左,他率第五縱隊在右,兩路夾攻,將敵打敗,并乘勝追殲插入桂東縣,消滅民團武裝200余人。9月底,他率五縱隊進軍鄂東南,開辟根據地,攻崇陽、襲通山縣,協助國民黨獨立十五旅中的共產黨員程子華等發動了大冶兵暴,活捉國民黨縣長吳屏階,并建立紅色政權。五縱隊亦由1000人發展至6000多人,聲威大震。1930年春,他率五縱隊再次攻入陽新縣城,殲滅國民黨十六旅鄧英部一個營及常練隊600人,然后向大冶至咸寧的鐵路沿線頻繁出擊,攻占金牛、保安、柏墩、汀泗橋、賀勝橋、馬橋、官埠橋等車站,破壞鐵路和電話線,武漢、長沙的反動派極為震驚。經過若干次的戰役和開展其它革命工作,建立了鄂東南根據地,并與湘鄂贛蘇區連成一片,形成一大塊鞏固的蘇維埃戰略區。不久,他積勞成疾,去上海治療。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他抱病趕到上海市區,請求黨中央分配工作,被特務跟蹤,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遭國民黨當局殺害,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