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woeca"></rt>
  • <rt id="woeca"><acronym id="woeca"></acronym></rt>
    <sup id="woeca"><tbody id="woeca"></tbody></sup>
  • <code id="woeca"></code>
    院長信箱留言板
    您現在的位置: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黨史宣傳>紅色故事

    羅賜林:黨史聯絡工作在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4-10-21 14:07:04  來源: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湖南黨史聯絡組,自1983年10月成立以來,已有30年歷程,由當時只有十幾人的黨史聯絡組,伴隨我省黨史大業的興盛而發展成為目前擁有成員數千人的龐大黨史聯絡工作隊伍,黨史聯絡工作是黨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顧探析黨史聯絡工作,感到非常高興,也很有意義。

      下面,主要向大家介紹五個方面的內容:一、黨史聯絡組的建立與發展;二、黨史聯絡組的獨特地位;三、黨史聯絡組成員的特有優勢;四、黨史聯絡工作的特有作用;五、黨史聯絡工作的展望。

      一、黨史聯絡組的建立與發展

      黨史聯絡組,從1983年開始成立,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一個“應勢而生--→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發展過程。即:應協助北方有關省地縣提供、審核史料之勢,成立黨史聯絡組;順黨史工作重點由民主革命時期轉到社會主義時期之勢,聯絡組接續前行、主動作為;乘黨史正本啟動、專題征編之勢,黨史聯絡工作深化拓展、風生水起。或者說黨史聯絡組的發展,經歷了“三階段”和“三時期”都是可以的。下面進行分述。

      1、應勢而生——第一個聯絡組(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組湖南聯絡組)成立

      1981年4月,中央辦公廳頒發11號文件,要求從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地市都建立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和研究機構,把“四人幫”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根據中央指示,全國各地包括湖南相繼成立中共黨史機構,積極開展黨史資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特別是,1983年在天津召開的全國黨史工作會議,部署各地建黨以來的黨史資料征集和研究專題,分配具體任務,開展黨史資料征集和專題研究任務。當時中央領導很重視老同志寫回憶錄。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說,老同志寫回憶錄,寫黨史資料,比留在第一線崗位上應該說更重要。在此背景下,1982年,原中征委主要負責人馮文彬在一次會議上強調,黨史跨省協作,可以采取黨史聯絡的形式。于是,天津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后,許多外省外地的黨史部門派遣專人到湖南聯絡征集湘贛、湘鄂贛、湘鄂西、湘鄂川黔四大根據地的黨史資料。與此同時,北方一些地區也根據湖南南下干部多的特點,派人來湖南,征集有關黨史資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各地南下干部一萬多人,曾在湖南進行各種斗爭,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活資料和文獻資料,正是征集的寶庫。為此,中共湖南省委黨史委和老同志對口成立了晉綏、晉冀魯豫、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的幾個小組,專門分批接待了多批北方各地的黨史同行,協助征集有關黨史資料和黨史文獻。

      1983年9月間,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組準備聘請南下入湘的省國防工業辦公室原副主任孫洪為聯絡員,聯絡曾在冀魯豫邊區工作過的在湘干部以征集黨史資料。孫洪考慮到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便向時任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主任康政建議,說要搞好這項工作,只有組織出面才有力度和保障。康政覺得孫洪講得有道理,聯絡員畢竟只是個人作用,如果把聯絡對象組織起來,成立湖南聯絡組,就可以發揮集體的作用。然后,康政多次與省征委領導研究并報省委領導同意后,同年10月,率先成立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組湖南聯絡組,孫洪任組長,康政、劉亞南任副組長,郭森、王東才、谷岫、張力更、紀照青、蘇明為成員,辦公室由朱惠然、劉晴波、趙志光負責,聯絡組辦公室設在省征委內。從此拉開了我省黨史聯絡工作的序幕。為了更好地組織曾經在冀魯豫邊區工作過的老同志開展黨史資料征集工作,又相應成立了冀南、魯西北、魯西南、豫北4個片組。

      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組湖南聯絡組及其片組成立后,北方的有關省(區)地(市)縣的黨史部門,陸續來信、來函要求湖南成立相應的黨史聯絡組,協助他們搞好有關史料史稿的征集、鑒別、審核等工作。湖南對他們的建議和要求都給予了積極而熱烈的回應。經湖南省委領導同意,1985年6月,成立了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湖南聯絡組;1986年,成立了河北省黨史資料征集編審委員會湖南聯絡組;1987年5月,成立中共山西省委黨史征集委員會晉綏史料征編指導組湖南聯絡組,等等。

      為了加強對黨史聯絡工作的協調與指導,便于各聯絡組相互間的溝通與聯絡,1987年1月,省委黨史委設立聯絡指導處,該處既是省委黨史委的一個職能處室,又是多支黨史聯絡組的辦事機構。不久,又設立湖南省中共黨史聯絡組聯合辦公室,由康政、趙培義、李哲、王中杰主持日常工作。從1983年至1991年,省直先后成立了7個黨史聯絡組,13個地州市、31個縣市在報經同級黨委批準同意下成立了黨史聯絡組,在株洲、婁底、湘潭的21個廠礦建立了黨史聯絡組。全省逐漸形成了一個黨史聯絡工作網。

      2、順勢而為——黨史聯絡組接續前行、主動作為

      1995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和革命史征編工作告一段落,北方有關省市、地區的相關任務越來越少,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提出黨史工作的重心轉向社會主義時期黨史資料的征集和研究。當時,有人認為黨史聯絡組的使命到此為止,可以解散了。省黨史聯絡組聯合辦公室的康政、趙培義等領導卻認為,雖然北方的任務完成了,聯絡組的老同志作為社會主義時期湖南黨史的親歷、親見和親聞者,在湖南本省的黨史工作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可以在協助全省各級黨史部門做好社會主義時期黨史資料的征集、審核工作中做很多事情。因此,黨史聯絡組不僅不能散,還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進一步加強。他們提出黨史聯絡組要適應黨史工作重點從民主革命時期向社會主義時期的轉變。1995年2月28日,省黨史聯絡組聯合辦公室寫了《關于省黨史聯絡組調整充實組織形式的報告》,經省委黨史委報省委同意,成立了統一的湖南省中共黨史聯絡組(簡稱省黨史聯絡組),原來5個省區的聯絡組,保留名稱不變,工作都歸統一的聯絡組承擔。在省直單位,將原有的黨史聯絡組15個片組,改變為與本省、地市州相對應的長潭株岳、常益、邵婁、湘南和湘西5個片組。并對黨史聯絡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充實,增補了建國前后參加工作、曾擔任過歷屆地市州的黨政主要領導職務、身體較好、熱心黨史工作的南下和本地老同志參加,聯絡隊伍網絡逐步成型,并得到了新的發展。調整后的省黨史聯絡組,顧問有孫國治、王治國、齊壽良、石新山、沈瑞庭、趙培義、胡彪,組長為郭森、尹子明、陳郁發;副組長劉亞南、寧生、郭固邦、康政、李哲、葛琪、李硯農、趙培義、王中杰。五大片組的首任組長為,長潭株岳片組組長齊壽良,常益片組組長劉亞南,邵婁片組組長尹子明,湘南片組組長寧生,湘西片組組長石邦智。

      與此同時,緊隨省黨史聯絡組的步伐,各市州縣黨史聯絡組的名稱和工作任務都作了相應的改變,黨史聯絡組的隊伍也進行了調整和充實。

      經過調整,全省黨史聯絡組隊伍迅速壯大,其網絡向市、州直屬機關各戰線和大型廠礦、場所拓展。據統計,2000年全省縣級以上單位(除張家界市外)黨史聯絡組成員達2799人,其中省直機關120人,市、州(含戰線) 668人,縣(市、區)1991人。到2004年底,全省黨史聯絡組成員超過3000人。

      調整后的黨史聯絡組,工作重心迅速轉移到為本省進行黨史專題資料征集與審核和黨史的宣教工作上來。為了加強黨史聯絡工作,這一時期,每年都要召開全省黨史聯絡工作會議或是全省黨史工作暨黨史聯絡工作會議,還多次召開全省黨史聯絡專干會議或黨史聯絡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經驗,部署安排工作。

      這一時期,為促進我省黨史工作的發展,全省各級黨史聯絡組做出了很大貢獻。如1998年11月25日,時任省委副書記鄭培民在全省黨史聯絡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就給予高度贊揚,他指出:“黨史聯絡工作是黨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存史、資政、育人’的光榮任務。” “老干部是我們黨史工作重要的人才和智力資源。建立黨史聯絡組,將熱心黨史工作的老同志組織起來,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為開辟未來提供咨詢和借鑒,為廣大離退休老同志老有所為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3、乘勢而上——黨史聯絡工作深化拓展、風生水起

      2001年,根據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統一布置,8月,省委常委會議決定編寫《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省委副書記文選德同志在會上提出,黨史部門要代表各級黨委寫好自己的歷史。接著當年又發出省委辦公廳43號文件,向全省布置這項工作。根據省委的指示,全省黨史部門紛紛啟動黨史正本編寫工作。但寫黨史,要有人,特別是要有熟悉歷史,有一定寫作能力的人;還要有經費支撐和一定的辦公條件,等等。這在當時,是普遍面臨的難題,縣市一級尤為突出。然而,這恰恰為各級黨史聯絡組和聯絡工作的深化拓展提供了契機和平臺。廣大黨史聯絡組的老領導都有一定的影響,熟悉情況,熟悉人,有的還是當地的“筆桿子”,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協助當地黨史部門為黨史正本的編寫創造條件、奔走呼號,多數市縣的老同志還直接參與、唱主角。

      在這一時期的黨史聯絡工作,在組織動員離退休老同志幫助各地黨史部門審核、征編黨史正本,撰寫回憶文章的同時,有條件的市州縣區還開展了資政專題調研,征編口述史、部門史、專題史、人物傳記等。在繼續搞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征編工作的同時,把黨史征編工作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上來。

      為了扎實推進黨史聯絡工作,省黨史聯絡組每年都要召開三次會議:歲末年初之際,省黨史聯絡組都要召開迎春茶話會或座談會,布置新一年的黨史聯絡工作,明確工作的目標和重點;二、三月間,召開全省黨史工作暨黨史聯絡工作經驗交流會,回顧總結各地在開展黨史聯絡工作方面的新體會、新經驗,提出做好當年黨史聯絡工作的新辦法、新舉措;秋冬之交,召開全省黨史聯絡工作座談會,交流服務老同志、進行黨史聯絡工作的體會和感悟。(從2006年起,后兩次會議合二為一,改為全省黨史工作黨史聯絡工作經驗交流會)每年的這前后三次會議,既務虛又務實,既有理論總結又有典型示范,有力地推動了黨史聯絡工作的開展。

      這一時期,鑒于聯絡組老同志的年齡、身體變化情況,黨史聯絡組的成員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和充實。2005年3月,經省委批準,由劉夫生同志出任省黨史聯絡組組長,組成人員也作了相應調整。此后,在2009年9月、2010年1月、2013年5月,省黨史聯絡組成員和省直各片組成員先后作了相應調整。省黨史聯絡組顧問謝新穎、沈瑞庭、朱東陽,組長劉夫生,副組長吳向東、謝康生、趙培義(主持日常工作)、周繼舜、王中杰、胡錦昌;五大片組長,長株潭岳片組劉陽春,常益片組譚夢龍,邵婁片組王煥明,湘南片組蘇建民,湘西片組向世林。

      這一時期,全省各市州對黨史聯絡組的主要負責同志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截止2013年底,全省14個地州市和120個縣市區都建立了黨史聯絡組,僅株洲市的天元區和益陽市的大通湖區沒建立黨史聯絡組,全省共有各級黨史聯絡組組織1307個,黨史聯絡組成員4855名,形成了遍及全省的黨史聯絡網絡。

     

     

    {Ky:PAGE}

     

     

      二、黨史聯絡組的獨特地位

      這部分,主要從三層意思來簡要介紹黨史聯絡組的獨特地位:

      1、湖南首創、全國特有

      一是成立時間最早。我省第一個聯絡組是1983年10月成立的,全國其他省市沒有比這更早的。二是形式獨特。這種以片組形式展開,點面結合、上下貫通的協作形式是一種創造,也是別省市所沒有的。三是“一枝獨秀”。20世紀80年代,雖然有為數不多的幾個省成立了黨史或革命史聯絡組,但到了90年代至步入新世紀,就唯獨湖南省堅持下來了,再沒有哪個省有30年來一直保持如此規模、如此規格、如此形式的黨史聯絡組。這是真正的湖南特色。

      2013年3月,省委常委、時任省委秘書長易煉紅同志在全省黨史工作暨黨史聯絡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贊揚說:“這是我省黨史工作的一個創舉、一大特色,得到了中央黨史研究室的高度肯定。”

      2、黨史工作“三支隊伍”之一

      一是黨史聯絡組這種組織形式寫入了中共中央文件。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重視發揮離退休老同志關心和參與黨史工作的積極性,探索進行黨史信息員隊伍和黨史聯絡組、宣講團建設”。

      二是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胡錦濤同志把“熱心參與黨史工作的老同志”作為黨史工作“三支隊伍”的一支。2010年5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指出,黨史工作隊伍有它的特殊性,應該包括“三支隊伍”:一支是黨委黨史部門的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一支是黨校、行政學院、干部院校、高等學校、社科研究機構等單位的黨史教學科研人員,還有一支是熱心參與黨史工作的老同志。要把這幾方面的力量有效組織起來,共同做好黨史工作。習近平同志強調黨史工作要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的作用。

      三是省委有明確要求。2009年11月15日《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史聯絡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我省在縣以上單位和一部分有條件的大中型廠礦、企業建立黨史聯絡組,在各級黨委的直接領導和黨史部門的具體指導下,開展一些黨史工作,是一條很好的經驗”。2010年省委16號文件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做好黨史聯絡工作,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的作用。

      3、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特征。由于黨史聯絡組的這種亦官亦民、非官非民的特征,培義老領導始終堅持聯絡組要有黨史部門的指導和配合做保證。黨史聯絡組是報同級黨委批準成立的,要在同級黨委的領導下和同級黨史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黨史聯絡工作只有主動溶入整個黨史工作之中,才能相互促進、相互生輝。各級黨史聯絡組,縱向是業務指導關系,上下配合、密切協作的關系。

      三、黨史聯絡組成員的特有優勢

      黨史聯絡組成員,是構成黨史聯絡組的基本要素,是黨史聯絡組的主體;基本要素的特質決定著主體優勢的大小。聯絡組成員之所以有其特有優勢,是因為具有以下四點特質:

      1、特有的經歷

      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的生活經歷極為豐富。尤其最早進入聯絡組、由北方南下到達湖南的那些同志,他們備嘗艱難,悲歡離合,履險蹈危,歷久彌堅,正如馬英久母親厚修女士說的 “歷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他們就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傳奇人生曲折悲壯,既可歌、又可泣,本身就是革命史的縮影,令人感動、敬佩!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又普遍是湖南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們的奮進歷程,百般磨礪,幾度曲折、幾多風霜,就是對湖南建設、改革、發展的演繹。黨的歷史告訴我們:經歷了幾度曲折、幾番迷惑,人們會倍加珍惜真理的價值。如同爬山一樣,山路崎嶇,更富景色,進程曲折,更堪回味。聯絡組老同志的這些經歷,是后人所不及的。

      2、特有的身份

      聯絡組成員的身份非同尋常。一是普遍曾擔任過多層領導職務,有著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是“智慧庫”。二是歷經時代變遷、社會演進,親歷、親聞、親見各類重大事件,感受刻骨銘心,是“活資料”。三是普遍都有較好的文字寫作、語言表達、探究洞察能力,是“多面手”。四是既有“南下”、“地下”和“退下”,又有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各大家,互補性強。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說過:“老年人講的那些真理,雖然年輕人也會講,可是對于老年人來說,這些真理包含著他的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便年輕人也懂真理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

      3、特有的情感

      聯絡組老同志特別鐘情于黨史。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與老同志的人生之路緊密相連。老同志最信黨、最愛黨、最忠黨,最護黨。老同志講起黨的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事情,如數家珍,一清二楚。老同志的共同心愿就要立準立好黨史,寫成信史、良史、精史。因此,各級黨史聯絡組老同志不顧年事已高,都以滿腔的熱情和高度的負責精神,盡心竭力地做黨史聯絡工作。他們說:“退下來以后,其它事情不愿干了,給高薪聘請也不干。做黨史聯絡工作,一勞神費力,二沒有報酬,卻樂意為之。”老同志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就是因為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黨史工作的特殊感情。

      4、特有的定力

      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抱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一路風雨兼程走來,他們有的經受過槍林彈雨的戰爭洗禮,有的經受過糖衣炮彈的嚴峻考驗;有的在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工作多年,既是決策人,又是實踐者,他們最清楚地懂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他們最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有骨氣、最有志氣。他們的特有定力是不可撼動的。

      其實,聯絡組成員的特有優勢遠不止這些,講得最貼切、最準確、最全面的,要屬志初主任在主持省黨史聯絡組2014年的迎春座談會上,聽罷老同志們自謙“奉獻余熱”發言后的即席感言。他贊揚聯絡組老同志30年的辛苦耕耘,豈止是“余熱”?!——分明是歷史的脊梁、磅礴的力量、巨大的財富、使命的擔當!他的即席感言近1500字,把老同志的特有優勢講得淋漓盡致。感言刊載在我省今年的《黨史工作簡訊》第1期首篇,大家可以多讀讀。

      四、黨史聯絡工作的特有作用

      黨史聯絡工作,早有兩個詞組來說明它的特有作用,一是“不可或缺”,二是“無可替代”,這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毋庸置疑。下面主要從表現形式上來介紹特有作用的具體體現。主要有“五手”:史料征集的好手;正本編纂的能手;宣傳教育的高手;黨史隊伍建設的推手;拾遺補缺的幫手。

      1、史料征集的好手

      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是湖南黨史的創造者、親歷者和見證人,掌握了湖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量真實、寶貴的歷史資料,是黨史部門征編和審核黨史資料的好手。黨史聯絡組自建立以來,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為全省黨史部門征編和審核黨史資料,為黨史正本清源,做出了很大貢獻。

      黨史聯絡組成立的初衷,就是為北方相關地區的黨史和革命史的征編提供史料并進行審核。從1983年至1990年,黨史聯絡組先后為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和冀魯豫邊區、晉綏邊區以及這些省、邊區所屬的地市、縣的黨史部門征編的大事記、革命史提供史料、審查史稿。如對《冀魯豫邊區黨史大事記》的審核、修改,就從7個方面提出231條修改補充意見;對《山東黨史大事記》、《冀南革命斗爭史大事記》修改稿的審核、修改時,先后提出了500多條意見。受到對方的贊揚。

      黨史聯絡組工作重心轉向為湖南黨史部門提供、審閱黨史資料后,首先是開展了南下入湘干部登記造冊、審核湖南的組織史、剿匪史和征集整理解放初期史料的工作。由于過去檔案工作制度不健全,全省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南下干部史料。黨史聯絡組成立以后,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艱苦努力,想盡辦法摸清了全省南下入湘干部的來龍去脈,整理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資料。黨史聯絡組為各級黨史部門收集整理和審核了大量的組織史、剿匪史資料和一批有價值的湖南解放初期的史料。其次是積極發動老同志撰寫革命回憶錄。省黨史聯絡組把征編《回憶錄》叢書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從1990年開始至2013年,內部出版《回憶錄》共20輯,收入文稿803篇,約433萬字。據1986年至1989年的統計,13個地州市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共撰寫回憶文章688篇,約337萬字。省黨史聯絡組相繼公開出版《情滿三湘》、《紅色記憶——新湖南第一代執政者親歷實錄》、《毛致用調研實錄》、《熊清泉口述——沒有講完的故事》、《劉夫生口述史》等15部專著。各地州市黨史聯絡組公開出版的各種黨史書籍338本,內部出版的黨史書籍1002本。這些黨史資料的收集整理,為黨史部門撰寫黨史正本,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翔實史料,為深化黨史研究提供了扎實的資料基礎。

     

     

    {Ky:PAGE}

     

     

      2、正本編纂的能手

      自2001年黨史正本啟動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全省各地的黨史正本不斷出版問世,碩果累累。《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一、二卷先后于2007年、2008年出版,二卷還是全國領先的少數幾個省之一。全省市州縣出版的本子有近百個之多。當年主管全省黨史正本編纂的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清林同志,在回顧正本編纂這項工作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作為當年省委黨史研究室曾經分管這一工作的責任人,我深深地感謝全省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為黨史正本編寫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貢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全省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的無私奉獻和積極參與,就沒有今天黨史正本編寫工作的繁榮。他的這段話,我認為是對聯絡組老同志“正本編纂的能手”的最好詮釋。

      萬事開頭難。回想正本啟動之初,困難重重,市縣兩級更為突出。廣大黨史聯絡組的老領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當過市縣的主要領導,有一定的影響,熟悉情況,熟悉人員,有的還是當地的“筆桿子”,等等。他們積極主動開展工作,爭取黨委重視,為黨史正本的編寫創造條件。省黨史聯絡組老領導劉夫生、趙培義等同志,對省的正本編纂啟動十分關心,經常過問幫助,寫信找人,排憂解難,保證了工作的順利開展。邵陽市黨史聯絡組組長、原地委副書記屈家海同志,郴州市黨史聯絡組組長、原郴州市市長龍定鼎同志幫助黨史部門找領導,解決人員的安排問題,協調縣市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促進了黨史正本的編寫工作。在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積極促進下,全省各級黨委對黨史正本編寫工作十分重視,要人有人,要錢給錢,有力地扭轉了一度出現的被動局面。瀏陽黨史正本的編寫全是聯絡組老同志承擔,還是省的試點,他們結合瀏陽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總結了很好的經驗,給全省提供了指導和借鑒。他們編寫的《中共瀏陽地方史》人民日報還作了介紹,在全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湘鄉市的黨史正本編寫也是省里的試點單位之一,自2001年啟動,到2004年8月完成,原縣委書記、黨史聯絡組組長張海根同志滲透了不少的心血。他們的《中共湘鄉地方史》出版后,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熙同志帶領所屬市、區、縣黨史部門負責同志18人專程去湘鄉學習經驗,還買了50本書帶回去當樣本。貴州省萬山特區黨史辦主任也帶領所屬縣市黨史部門負責人專程到湘鄉學習。全省各地黨史部門去湘鄉學習的達30個。

      為做好黨史正本的編寫工作,湘潭市岳塘區的老唐82歲了,仍然每天帶著放大鏡刻苦工作和學習,鉆研問題,在黨史正本編寫中還提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觀點。比如說南北軍閥混戰的問題,他認為孫中山在廣東建立革命政府以后,參加革命陣營的一些軍人如程潛、譚延凱、唐生智就不能再稱之為軍閥,因為他們在孫中山領導下進行的北伐和統一中國的事業已代表進步的勢力和方向,這對于我們寫這一段的歷史時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就很有參考意義。

      全省黨史聯絡組老同志在編寫黨史正本中,表現出尤其可貴的是實事其是和對歷史負責的精神。比如在常德黨史辦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常德歷史》第二卷審稿會上,原任過桃源縣委書記、后任過常德市副專員的市黨史聯絡組成員毅然坦承:他所在縣原來宣傳的某勞模糧食畝產并沒有過3000斤。隆回縣黨史聯絡組在編寫黨史正本時遇到這么一個問題:該縣歷史上曾有一個地下黨的“五為支部”(五人支部),個人都平反、落實了政策,但是支部因種種原因沒有被承認,成為一個懸案。原因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據中央的指示,對地下黨實行“三勤三化”方針,要求黨員深入群眾和社會中,打入各種團體和黨派,取得一個合法職業和身份,以掩護黨的工作和自己的身份。因此一些地下黨員如韶山清溪區的龐柱中等利用鄉保長改選的機會,當上了鄉長、保長。邵陽大革命時期的著名烈士、縣農會委員長歐陽秋曝的兒子歐陽寶堂是地下黨員,他打進了民社黨,以掩護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因此國民黨的報紙說他是“掛民社黨的招牌,干共產黨的事情”。但是由于后來的人們不了解當時特殊的斗爭環境和這種條件下地下黨的特殊政策,參加民社黨曾作為政治歷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編寫黨史正本時,市、縣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一致認為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歐陽寶堂的革命歷史和以他為首的“五為支部”。他們和黨史部門一道,向縣委反映了這一問題。縣委經過慎重研究和請示上級同意,并與當年的老縣委書記進行了勾通,得到同意和支持,終于解決了這一歷史懸案,實事求是地在黨史正本中寫進了“五為支部”的歷史。

      在全省各地黨史正本的編寫中,絕大多數的作者是聯絡組的老同志。他們嘔心瀝血,忘我工作,有些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冷水灘區黨史聯絡組組長黃邦文同志,原是副縣長,中風后身體留下嚴重的后遺癥,經常用手掐著腰走路。但是為了寫好黨史,他每天堅持到辦公室上班,堅持寫作,直到2013年去世。瀏陽市黨史聯絡組成員唐伯藩同志積極參與寫作《中共瀏陽地方史》,最后倒在書桌上,為黨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還有長沙市黨史聯絡組的程梅村同志,隆回縣黨史聯絡組的肖時珍同志等,都為黨史正本的編寫作出了貢獻而離去。每當想起他們,我深感惋惜,對他們充滿敬意,同時又為他們獻身黨史事業的精神而欽佩不已。

      3、宣傳教育的高手

      各級黨史聯絡組成員既是當地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參與者、見證人,又是革命傳統和黨的優良作風的踐行者、傳承人。他們是黨史宣傳教育的“活教材”、“活黨史”。他們把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作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他們引領、影響著一茬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進步成才。

      一是發揮優勢,黨史宣講顯身手。各級黨史聯絡組成員發揮自身優勢,廣泛開展黨史宣傳教育。省黨史聯絡組辦公室陳清林、李仲凡、彭崗等同志,發揮自身特長,應邀到省軍區、省民政廳、湖南大學、省圖書館、省直機關黨校、省管企業等單位,以及常德和邵陽市委學習中心組、黨史培訓班宣講黨史,聽眾逾萬人。一次,懷化地直機關和黨史聯絡組將老干部組織起來,分成兩組,在全區12個縣市和地直機關巡回作黨史報告44場,聽眾 2萬多人,各縣市也仿效地直機關的作法,組織37位老同志,作黨史報告113場,聽眾24萬人。1995年,湘潭市黨史聯絡組的成員張耀民,參加市里的報告團,先后到湘潭礦業學院等高校和部分中小學作報告,還專程去了勞教所,共報告20多場,聽眾上萬人。衡陽、邵陽、岳陽、益陽、永州的市縣區黨史聯絡組,經常派出義務輔導員,深入中小學幫助開展黨史宣傳教育活動,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婁底市黨史聯絡組聯系市關工委、老科協、總工會等單位的老同志,一道到市直機關、學校、廠礦企業、社區和農村鄉鎮,通過演講的形式開展黨史宣傳教育活動,贏得了廣大干部職工和青年學生的好評。

      二是借助“活動”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宣傳。全省各地黨史聯絡組積極組織老同志利用偉人誕辰和重大事件紀念日開展廣播講座、圖片展覽、建詩詞碑林等形式積極進行黨史宣傳,歌頌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1993年,湘潭市在《湘潭日報》開辟的“永遠懷念毛主席”專欄,岳陽市舉行的“任弼時90周年誕辰”紀念,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199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199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衡陽、常德、湘潭等地的黨史聯絡組,在當地報紙、電臺和電視臺開辟專欄或舉辦專題節目,播發紀念文章,開展專題講座和進行圖片資料展覽。懷化地區的老同志積極與有關部門配合,拍攝了電視連續劇《重走長征路》。岳陽市委黨史聯絡組組織參觀日軍侵華遺址。衡陽市委黨史辦和黨史聯絡組舉辦抗戰史料陳列,并在中小學生中教唱《我的家鄉是老區》、《我們是老區的后一代》等歌曲。1999年,在慶祝建國50周年時,各市州黨史聯絡組分別舉行座談會,有的還組織部分聯絡組老同志,向機關干部職工和在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2003年12月23日,省黨史聯絡組召開了省直老領導、老同志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緬懷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德,以表達對偉人毛澤東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2006年,懷化市黨史聯絡組成員李伯雍受市關工委之托,撰寫了10余萬字的《懷化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讀本》。岳陽市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在《岳陽晚報》、《洞庭之聲》、《洞庭詩社》發表20多篇文章,紀念建黨85周年。2009年9月30日,省黨史聯絡組召開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座談會”, 省黨史聯絡組組長劉夫生同志在會上暢談回顧了60年來我省的發展進程和輝煌成就。

      三是力求社會效益最大化,不斷深化拓展黨史宣傳。各級黨史聯絡組不斷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黨史進機關、進廠礦、進鄉村、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的活動。,一些市州縣黨史聯絡組開始組織“夕陽紅”文藝宣傳隊,深入工廠、機關和學校,開展生動活潑的黨史文藝宣傳教育。2007年,省黨史聯絡組積極配合省委黨史研究室和湖南教育電視臺,開展電視劇《追尋南下入湘干部的足跡》的拍攝工作。2009年,依托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傳媒的力量,進行黨史宣傳。益陽市黨史聯絡組和黨史研究室在益陽電視臺開辟了12個專題節目,介紹益陽和平解放有關情況。岳陽市史志辦、黨史聯絡組繼續加強《岳陽市情網》的建設,新錄入黨史資料200多萬字,審核網站資料1300萬字,使其成為黨史宣傳的重要陣地。株洲市黨史辦、黨史聯絡組與《株洲日報》聯合推出“祖國好、株洲紅——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系列報道,得到廣泛好評。長沙市黨史聯絡組部分老同志參加了市委組織的“五老”(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戰士、老專家)宣教活動,向廣大干部群眾、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活動得到了習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4、黨史隊伍建設的推手

      全省黨史部門自1981年上半年建立以來,由于人們認識的不足,不少地方的黨史工作一時難以取得黨委的重視,一度陷入困境,隊伍建設難題很多,工作經費捉禁見肘,辦公條件尤為簡陋。黨史聯絡組的老領導對這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積極發揮自己當過市縣的主要領導、人脈熟、尚有一定影響的優勢,主動為黨史部門當幫手,爭取黨委重視,推動黨史工作向前發展。

      省黨史聯絡組老領導劉夫生、趙培義等同志,為省委黨史委的領導班子配備、人員選調安排、工作經費、車輛配置、項目申請等事項上,經常過問幫助,排憂解難,有求必應,使黨史工作一直處于順利發展的狀態。長株潭岳片組組長劉陽春同志利用下市州調研的機會,幫助岳陽市、邵陽市、湘陰縣、攸縣等黨史部門解決了購車、經費等問題。邵陽市黨史聯絡組組長、原地委副書記屈家海同志幫助黨史部門找領導,解決人員的安排問題,協調縣市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使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了市委副秘書長,全市市縣黨史辦的主任都兼任了縣委辦副主任,此舉有力地促進了黨史隊伍的穩定和建設,留住了一些學有專長的人才。郴州市黨史聯絡組組長、原郴州市市長龍定鼎同志就黨史聯絡組機構的設置和人員定級進行了積極的爭取,取得圓滿的結果,有力地調動了黨史部門同志的積極性。在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的積極爭取下,2011年、2012年郴州市和株洲市將市黨史聯絡組辦公室主任高配為副處級,從而為黨史部門干部的成長進步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在常益片組老同志的大力推動下,2011年益陽市的6個區縣(市)黨史辦,普遍恢復為正科級單位并配備了相應人員。岳陽市黨史聯絡組組長黃甲喜同志,借助“余威”幫助市委史志辦解決了不少問題,他用樸素的語言說:“他們不敢說的話,我給他們說,經費少了我給他們要,與各部門有時候不好溝通的事我給他們協調。”2013年,省黨史聯絡組負責人和長株潭岳、常益、邵婁、湘南、湘西5個片組的同志,分別深入到全省的14個市州及數十個市縣區進行黨史聯絡工作調研督查,幫助基層黨史部門爭取地位、解決經費、落實項目、改善辦公條件上,做了扎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尤其是在編寫黨史正本過程中,在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積極促進下,全省各級黨委對黨史正本編寫工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很快地扭轉了啟動初的被動局面,推動了新世紀的黨史工作的繁榮。比如長沙縣黨史聯絡組組長周慶炎同志直接找縣委書記匯報,宣傳黨史正本編寫工作的重大意義,提出調人和撥錢的要求。縣委立即決定分年撥出75萬元用于寫黨史,調配曾經任過縣委辦主任和中學校長、縣直屬工委書記的6個同志,組成編寫組,還配給參與寫作的老同志一輛專車;經過寧鄉縣黨史聯絡組組長彭水梅等十幾位縣級老同志的工作,寧鄉縣委從黨費中拿出40萬元,財政拿出40萬元共計80萬元支持寫黨史正本。

      如果沒有黨史聯絡組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全力推動,黨史正本編寫這一“重點工程”不會有那么快的進展。

     

     

    {Ky:PAGE}

     

     

      5、拾遺補缺的幫手

      黨史聯絡組的老同志,都是昔日湖南各地、各戰線的領頭人、當政者,擁有數十年革命和工作經歷中積累的豐富從政經驗。這些對于推進湖南當今各地、各戰線的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是難能可貴的財富。各級黨史聯絡組的老領導都很樂意在治湘理政、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為當地黨委政府當幫手、做助手,排憂解難。

      譬如:在申“蘇”工作中,各級黨史聯絡組老同志不遺余力,鼎力相助,協助黨史部門扎實推進。全省各地黨史聯絡組從2012年開始協助黨史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貫徹中央領導批示精神,盡力做好原蘇區的調研和史料的完善工作。經過多方共同努力,2013年7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已將我省株洲市的茶陵縣、炎陵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岳陽市的平江縣,長沙市的瀏陽市,郴州市的汝城縣共8個縣(市、區)列入第三類,填補了我省申“蘇”方面的空白。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岳陽普降暴雨,南湖水面暴漲,岳陽市黨史聯絡組組長黃甲喜同志,以其昔日的從政經驗判斷,意識到部分城區有被湖水淹沒的危險,心中焦急萬分,凌晨4點多給市長盛榮華發信息,建議提前啟動南津港電排抽水。盛榮華市長看到信息后,立即部署、安排市水務局啟動排水設施,確保了市區安全。

      省黨史聯絡組辦公室的陳清林同志,一直竭力為在職領導當幫手、解難題。2012年至今,先后為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一師青年毛澤東紀念館、湘鄉東山學校紀念館、任弼時紀念館、通道轉兵紀念館、塘田戰時講學院紀念館、炎陵水口葉家祠紀念館、湘鄂贛紀念館等,共8個館的陳列方案審稿;參與粟裕紀念館、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胡耀邦紀念館、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南岳忠烈祠陳列方案的寫作、審稿。由于其對業務的嫻熟和專長,被省委宣傳部喻為“活黨史”、“活字典”。同時,他在從事黨史聯絡工作的這幾年中,著重在黨史糾錯、史料甄別中作出了很大貢獻,如糾正了《辭海》中《毛澤覃》辭條史實錯誤、糾正了有關359旅“三王”照的時間地點錯誤、考證了《湘南行動大綱》的全稱。特別在發掘新史料方面有獨特的貢獻。被稱為“不可多得的幫手”。

      五、黨史聯絡工作的展望

      1、乘東風、借動力,進一步推進黨史聯絡工作創新發展

      (1)認真按照中發〔2010〕10號《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和湘發〔2010〕16號《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有關對黨史聯絡工作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實。

      (2)繼續貫徹落實湘辦〔2009〕64號《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黨史聯絡工作的意見》。

      2、積極開展口述歷史征編工作

      (1)“這種史學撰寫有著更為濃厚的原生態特色,擺脫了以往史學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動鮮活,同時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種口述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而不是僅僅視為一種采訪。相對于純粹的回憶錄和自傳,這種口述歷史多了一種真實到可以觸摸的毛茸茸的感覺。”——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對口述史形式的評價

      (2)瀏陽市黨史辦和黨史聯絡組建立“口述歷史攝制室”的做法值得借鑒。

      3、積極推進部門史征編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湘史〔2014〕7號: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部門史征編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2)要熟悉《部門史編寫規范》。上半年,聯絡處已印發到市州。

      4、善于作為把好“度”

      (1)積極作為多通氣

      (2)敢于作為要適度

      (3)熱心作為不霸蠻

    上一篇 王文珍:湖南地方黨史的基本脈絡及特色內容
    下一篇 夏遠生:黨史人物研究·黨史三卷編寫·蘇區認定工作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主辦
    電話:0731-81125782 編輯部郵箱:hndsxcjyb@163.com
    備案序號: 湘ICP備2020023722號-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版權所有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看黄网站在线,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日韩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t id="woeca"></rt>
  • <rt id="woeca"><acronym id="woeca"></acronym></rt>
    <sup id="woeca"><tbody id="woeca"></tbody></sup>
  • <code id="woeca"></cod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亚洲精品第1页| 中国内地毛片免费高清| 天天摸日日摸人人看| 男人肌肌捅女人肌肌视频|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视频|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我想看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97公开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晓雪老师下面好紧好湿|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卡一卡二卡三专区免费看|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不卡视频| 豆奶视频最新官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美女裸体a级毛片| 日韩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477777开奖现场老玩家| 波多野结衣全部作品电影| 岛国片在线播放| 午夜爽爽爽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我和岳乱妇三级高清电影| 免费高清在线影片一区|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