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勝利果實 促進共同繁榮
5月7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士兵列隊準備參加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彩排。新華社發
圖為4月22日在俄羅斯莫斯科拍攝的克里姆林宮。新華社發
【特別關注】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值此重要歷史時刻,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中俄兩國元首將在莫斯科舉行會晤,共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商討雙方關注的全球和地區問題,共同規劃雙邊關系的未來。
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相互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一場戰爭,也是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拯救人類和平的戰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與以德日意為核心的法西斯軸心國的對抗深刻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對戰后世界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戰期間,兩條戰線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即歐洲戰區的蘇德戰線和亞太戰區的中國戰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三省并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府,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隨即開始。當時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在中國作威作福。貧窮落后的中國沒有像樣的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中國人民以簡陋的武器和英勇不屈的精神抗擊日本侵略者。與此同時,日本依靠在中國東北的得勢直接逼近蘇聯遠東4000多公里的邊境,對蘇聯構成實質性威脅。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對中國全境發起侵略并試圖占領整個東亞,中國開始全面抗戰。中國戰事實際上是二戰的前奏。
自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開始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是給予中國抗戰實際幫助的主要國家。蘇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包括易貨貸款以及物質援助,尤其是軍事裝備援助。此外,蘇聯還向中國派遣了大量志愿人員及優秀軍事專家,其中包括志愿飛行員。蘇聯的援助在中國抗戰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前線的局勢不僅決定中國命運,還決定著全球的力量平衡。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和長沙保衛戰間無形之中存在著密切聯系。正是由于中國抗日力量牽制了日本軍隊,蘇聯西伯利亞的幾個師才能夠調往西部,在莫斯科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牽制了三分之二的日軍,對蘇聯紅軍集中兵力抗擊并戰勝德國法西斯,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而言,都是巨大的支援。
德國戰敗后,蘇聯在日本選擇戰與降的關鍵時刻于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北,對推動日本無條件投降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主席對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人民和俄羅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戰勝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巨大代價,因此尤其珍視和平。中俄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的相互支援和戰略配合值得銘記并發揚光大。
紀念勝利的最好方式是牢記歷史
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國際社會最關心的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奪去約7000萬人的生命,傷亡合計約1.9億人,中國和俄羅斯是傷亡最嚴重的國家,付出數千萬人的生命代價。這是人類社會應當永遠銘記的慘痛教訓。保衛和平是二戰后80年來世界人民始終如一的追求和愿望。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最重要成果是確立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國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對日德意宣戰,正式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抗日戰爭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度認可。1943年11月開羅會議通過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把非法占領的臺灣等中國領土歸還中國。1945年的《雅爾塔協定》《波茨坦公告》再次確認這一原則。可以說,中國人民是在戰斗中贏得國家主權,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并為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形成作出貢獻。
聯合國的成立和《聯合國憲章》的通過確立了戰后和平體制,確立了國際關系和成員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成員國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成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不得侵害成員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這些原則是反對霸權主義的,也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依據。80年來,人類社會沒有再次陷入世界大戰,聯合國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戰結束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經歷了從兩極對抗到蘇聯解體,單極世界形成的國際政治變化,也經歷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的生產力不斷涌現,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新興經濟體日益強大的現實。人類面臨著各種威脅與挑戰,包括恐怖主義、氣候變化、跨國犯罪、公共衛生危機等。自由主義長期泛濫導致的世界經濟困境使各國都面臨發展問題。面對這些威脅,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這些問題不可能依靠霸權解決。尊重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平等原則,共同應對世界面臨的威脅與挑戰是唯一出路。目前在踐行聯合國憲章精神方面最大的障礙是霸權主義。一些國家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其他聯合國成員國,不能以公平的原則開展國際合作,而是強調私利,追求“本國優先”。聯合國憲章精神和自由貿易規則受到踐踏。這是對和平發展的威脅。
回首二戰后80年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雖然地區沖突不斷,但人類社會畢竟避免了世界大戰。這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運行有密切關系。聯合國作為一個國際機構,或許其運行效率不是盡善盡美的,但仍然是不可替代、無可比擬的。因此,任何關于聯合國改革的設想及建議必須以維護聯合國憲章精神為中心。這是我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最好紀念。
腳踏實地發展中俄關系
中俄兩國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堅決反對篡改二戰歷史的行為和褻瀆反法西斯英雄的行為。這既是歷史責任心,也是兩國維護世界公平正義的責任心。
中俄兩國在政治、社會、經濟、人文、歷史等領域有很大差異。兩國能夠和睦相處,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上開展高質量戰略協作,根本原因是兩國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發展道路選擇,經濟上奉行互利共贏,人文領域主張“和而不同”,能夠正確對待歷史,勇敢面向未來。這種鄰里相處之道、大國相處之道對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作用是史無前例的。它不僅給兩國間的合作創造了和諧氣氛,也為地區穩定注入活力,是變幻莫測的國際關系互動中的穩定因素。
政治互信帶動并拓展了兩國務實合作。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2400多億美元,而且在貿易結構、合作形式和結算方式等方面都有改善和創新,充分體現了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潛力。人文、教育、科技、體育、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日益加深。
值得指出的是,中俄關系不僅有利于兩國發展。中俄關系的健康發展有力促進了歐亞地區尤其是中亞地區發展,使雙方共同的周邊國家有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新時代中俄關系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促進力量,中俄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使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和利益在多極化世界秩序的形成過程中受到廣泛關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尤其應該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維護聯合國憲章所倡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人民已經覺醒,世界政治中心已經多元化,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宰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遵循聯合國憲章精神,共同維護更加公平的多極化世界秩序,才是人間正道。
(作者:李永全,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