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5月撰寫的一篇研究抗日戰爭的軍事論著,它完整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理論,清晰地描繪了戰爭發展全過程的藍圖,回答了人們在如何抗戰問題上最關心而又迷惘的種種問題。它邏輯嚴密,富有哲理,具有強大說服力和科學預見性,因而馳名中外,對堅定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產生了重大的動員和指導的作用。它是一部比較完整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軍事著作,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極為生動的教科書。今天研讀它,仍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938年刊印的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書局部。
《論持久戰》是一部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著作,它在抗日戰爭開始不久,人們對戰爭將如何發展不甚明了的時候,異常清晰而又符合實際地、以驚人的精確性預見了抗日戰爭的前途和進程,回答了當時人們最關心而又迷惘的問題。它從中日交戰雙方的基本國情出發,無可辯駁地論證了“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和“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這兩大結論的客觀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徹底地駁倒了“亡國論”“速戰論”等錯誤論調,并且在此基礎上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制定了一整套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在當時起到了預見抗日戰爭的發展趨勢、指明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堅定和鼓舞抗日軍民抗戰信心、指引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重大歷史作用。其巨大的理論作用,已經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實踐所檢驗和證明。
同時,它從中國抗日戰爭的特殊規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戰爭與政治、武器與人、戰爭中的能動性等一般的軍事原則和戰爭規律,尤其是針對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特殊戰爭現象,極其深刻地論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游擊戰爭的戰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動員的人民戰爭思想、轉劣為優的靈活的戰略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科學理論。
《論持久戰》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它具體地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國民族戰爭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規律,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抗日戰爭的理論,在毛澤東軍事理論或軍事辯證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這部著作列為毛澤東思想體系中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部分的代表作之一。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的報告。
《論持久戰》又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它在分析中日雙方對立、矛盾的因素,論述戰爭的發展進程和眾多復雜的戰略戰術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的觀點作了創造性的運用和透徹的發揮,通篇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被稱之為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應用哲學”或“實踐哲學”。
抗日戰爭早已遠去,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同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和任務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二者又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它們都要經歷長期持久的歷史過程;它們都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它們都需要時時注意克服主觀性和片面性、悲觀論和急性??;它們都需要發揚根據客觀實際的“想”和“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它們都需要通過主觀指導的正確,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它們都需要尊重和動員全中國人民,因為這是爭取勝利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因此,作為一部不朽的著作,《論持久戰》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對于領導干部仍然有很強的教育和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