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董志文同志臨湘調研二三事
今年3月12日,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董志文同志逝世三周年忌日。當時因為新冠疫情防控,不能去長沙送別,只能遙祝董志文一路走好!
董志文于1970年12月由平江調來臨湘擔任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在前后三年的時間里,他走遍了臨湘的山山水水,為臨湘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傾注了大量心血。晚年他十分關注臨湘這片土地,曾幾次以湖南省計劃生育協會會長的身份來臨湘視察調研。我當時擔任臨湘市計劃生育協會會長,有幸接待陪同,當面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這里記述的是在接待陪同過程中感觸十分深刻的幾件事。
“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2006年8月23日,董志文來到臨湘,稍事休息,下午就冒著酷暑到民營企業富食村購物中心、長安鎮南華居委會考察計劃生育協會基層基礎工作。24日上午又風塵仆仆去撤場建鎮不久的黃蓋鎮。在聽取鎮、村干部的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匯報以后,又專程到掛口村計劃生育家庭走訪慰問。當天鵝村民小組組長姚再飛反映個別計劃生育對象手術后出現了后遺癥,生活痛苦,董志文當即指示,市、鎮醫院一定要全力診治,并舉一反三,今后做手術必須精心操作,盡量做到少出或者不出差錯。在座談中,黃蓋村民小組組長曾柏林反映一些計劃生育家庭因為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庭收入減少,造成生活困難,是不是可以引導他們搞些養殖業項目?董志文聽到這里,就問曾柏林,現在湖區什么樣的養殖項目投入小、見效快?曾柏林回答,養黃鱔是一條比較好的路子。董志文當即表態:“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只要對計劃生育困難戶有利的事你們就大膽去干。”并囑咐隨行的省計劃生育協會同志,如果基層協會開辟這樣的致富門路,一定要給予啟動資金方面的支持。隨后,黃蓋鎮計劃生育辦公室請示鎮領導在養殖場劃出三口精養魚池作計劃生育協會幫扶基地,架設了高壓線,安裝了排灌設備,購進了黃鱔種苗,安排了6戶計劃生育困難戶的勞力專門從事養黃鱔。不久,省計劃生育協會也給予了4萬元的資金扶持。計劃生育困難戶杜開紅到養殖場上工后,每月收入1500元以上,較快地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2007年春,我們在黃蓋鎮召開現場會,發動鎮村計劃生育協會因地制宜創辦“三結合”項目,解決計劃生育困難戶生產、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難。到2007年底,臨湘市共發展“三結合”項目268個,為165戶計劃生育困難戶解決生活困難資金8.7萬多元。
“計劃生育必須走群眾自我管理的路子”
2002年10月12日,董志文在時任省計生委主任陳滿生的陪同下,來到五里鄉新群村調研。新群村有7個村民小組,1349人,是1982年從小源村析出芭茅塘、張家、童家、輝煌、勝利、上山、茅屋等7個隊組成。因該村緊鄰城區,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都在這里落戶,但是“落戶不落業”,空掛戶有近300人,計劃生育管理的難度特別大。在村部召開的岳陽、臨湘以及五里鄉、新群村等市縣鄉村干部座談會上,當新群村黨支部書記方印田、村計劃生育專干姚見英匯報該村針對“空掛戶”的特定情況,采取簽訂責任狀,實行雙向承諾,由育齡群眾自己約束自己,計劃生育水平一直處于五里鄉前列,董志文聽到這里,十分高興,贊揚新群村的辦法好,他說:“農村計劃生育必須走群眾自我管理的路子!”他還把鄉黨委書記劉伯鳳、鄉計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徐康炎拉到身邊,仔細詢問全鄉計劃生育的盲區與難點,要求全鄉按新群村的辦法去搞。五里鄉黨委立即召開全鄉計劃生育大會,讓新群村介紹經驗和做法,全面推開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到2004年底,五里鄉19個村都通過村民大會制定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育齡群眾都主動與村委會簽訂了計劃生育自治合同,村民自治參與率達到了90%以上。同時,鄉、村計劃生育協會基礎工作也進一步充實和加強。全鄉有村級協會19個,協會小組229個,協會會員2294人,占總人口的9.8%,真正形成了計劃生育由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喜人局面。鄉計劃生育協會副會長徐康炎先后受到省計生協會和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的表彰。
“基層干部為農村的發展穩定流了汗、出了力”
董志文出生在山西忻縣農村一個貧苦家庭,從小就對土地和農村農民有著不舍的感情。南下湖南后,在幾十年的摸爬滾打中,他與農村基層干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06年8月24日在去黃蓋鎮的途中,董志文特意叮囑我要順路去長源村看看。車到長源村部,他看到當年蹲點的地方完全變了樣,臉上洋溢著笑容。當老支部書記郭大夢聞訊趕到村部,董志文三步并作兩步,急急地一把抱住郭大夢,眼里噙著淚光,連聲喊:“大夢!大夢!”當時的情景,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董志文與農村基層干部親如手足的真摯情誼。在去黃蓋鎮的路上,他又給我們講述了在長源大隊蹲點以及與郭大夢的交往,他說:“基層干部為農村的穩定和發展流了汗、出了力,作了貢獻!”后來我去長沙向董志文匯報工作,他又委托我捎兩條煙給郭大夢。2002年10月12日下午在五里新群村部座談會后,董志文又拉著鄉村干部一起照了個合影。這些細枝末節,無不展現了董志文對農村基層干部的關愛體恤之情!
董志文14歲就擔任了區委通訊員,南下后他始終保持著戰爭年代嚴守紀律、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董志文到臨湘擔任縣委書記,于1971年1月18日至23日召開臨湘縣第三次黨代會。1月25日(農歷臘月廿九)清晨,他就帶領新縣委30名成員,身背背包,冒著嚴寒,步行到陸城公社鋼鐵大隊。與大隊干部促膝談心,交流戰天斗地、改變山河面貌的體會。吃過中飯,顧不上休息,又步行70多里,來到五里公社小源大隊,盡管已經夜深,但是董志文和同志們仍然精神百倍,掃地坪,打地鋪,挑水做飯,與群眾一起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的早餐和周圍群眾一樣:紅薯絲稀飯。早飯過后又背起背包,朝文白公社進發,去規劃、勘定龍源水庫的壩址。五里鄉計生協會徐康炎每每講起這些,都是眼泛淚光,不勝感慨!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董志文為人謙和,待人熱忱的形象永遠留在我的心中。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情系群眾,胸襟坦蕩,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永遠激勵著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作者:李文生,系臨湘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