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紅色資源育人的湖南模式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依托紅色資源大省獨特優勢,打造紅色資源育人湖南模式,是用好紅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的題中應有之義。
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創新紅色資源育人集聚模式。資源集聚的目標是通過各要素的協同創新、互聯互通、整體推進,以整體性、開放性、協同性為原則,形成高效能的資源運用體系。基于育人目標和功能的一致性,各紅色資源平臺可以通過集聚整合成紅色資源系統。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經驗。強化組織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鼓勵交流合作,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探索建立宣傳、教育、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門溝通合作交流機制,加強紅色場館深度交流合作,共同設計紅色研學路線、開發紅色研學課程、培育紅色研學師資;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既要完善各級各類紅色資源育人平臺,又要重點打造紅色資源育人湖南品牌,推動“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活動取得更大實效。
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探索紅色資源育人融合模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積極探索適應新一代年輕人心態、思想變化的紅色資源育人新模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形式,增強紅色資源育人的體驗感、吸引力和趣味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道理要說清楚講明白,但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說教,要有一個好的載體,通過積極探索和創造更多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有效載體,使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實效。”紅色資源育人平臺要緊扣育人目標,插上“數字翅膀”,探索通過數字技術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感、體驗感、親和力的體制機制。
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構建紅色資源育人聯動模式。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還要放在社會生活中講。紅色資源是最生動的教材,展現了一幕幕、一幅幅、一張張可歌可泣的歷史畫面,為學生感知思政課的魅力提供重要渠道。雖然各類學校與紅色場館分屬于不同系統,但是育人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不同專題、地域的紅色場館與學校對接合作的差異化目標,面對學校參與紅色資源育人的程度不高等問題,積極探索學校主動融入紅色資源育人體系的常態化路徑。延伸紅色資源育人半徑,探索建立學校主動同紅色場館對接合作的長效機制;優化紅色資源育人目標,探索構建紅色場館更好服務學校育人目標的改革機制,將紅色資源育人項目轉化為教學資源,賦能“大思政課”建設;暢通紅色資源育人渠道,探索建立學校與紅色場館合力育人的溝通協調機制。同時,完善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用以衡量學校同紅色場館合作育人的效果,定期反饋和調整,不斷完善合作模式,推動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作者:劉喆,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基地研究員。本文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馬院項目“《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新探”(23YBM3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