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縣讓黨史教育融入百姓“生活圈”
今年來,臨武縣為有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以打造行走的紅色課堂,講好臨武的紅色故事為載體,將臨武現(xiàn)有紅色資源融合、串聯(lián)起來,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日常。
打造行走的紅色課堂。充分挖掘臨武地方紅色資源,通過參觀“紅色陣地+思政課+主題黨日”模式,走進不同的紅色實踐基地,融入不同的場景,開門辦思政,將思政課在時空上延伸,實現(xiàn)學、思、游相結(jié)合。位于網(wǎng)紅打卡地——汾市南岸竹樹腳“一切工作到支部”專題展館、汾市特支秘密聯(lián)絡(luò)點“合隆泰”茶樓、唐代文故居、坦下村蘇維埃政權(quán)所在地岐公廳屋、秀龍巖起義發(fā)生地、貝溪起義發(fā)生地、十八歸烈士公墓等紅色教育基地,每天都吸引著眾多參觀者前來“打卡”。黃龍山黨史紅色公園內(nèi)30余塊展示牌也受到了廣大市民的點贊。市民茶余飯后紛紛前往,共賞亮麗美景,共享健康人生,共學百年黨史,共頌黨情黨恩。
講好臨武的紅色故事。為讓黨史融入生活、走進群眾,臨武縣黨史部門注重講好紅色故事,把“毛澤東對臨武籍學生的培養(yǎng)”、“黃瓊林的人生抉擇”、“盧任德的小紅旗”、“袁玉松拜訪曹唯凡”、“我在汾市特支恢復黨籍”、“谷子元孤身斗群敵”、“紅軍血灑黃祖江”、“熱血芹塘”、“活捉掉隊的日本兵”等臨武紅色故事編寫成冊,免費發(fā)放給廣大市民。組織黨史專家深入機關(guān)、學校、農(nóng)村講好袁癡、劉通著、林樹成、黃瓊林、駱昌義、賀輝廷、杜家俊、唐代文、范卓、谷子元、李保林等臨武紅色人物故事,打造出一批深受基層群眾歡迎、有影響力的宣講品牌,打通黨史宣講“最后一公里”。在村、社區(qū)開設(shè)“紅色書柜”,統(tǒng)一擺放紅色書籍,積極推動黨史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進社區(qū)、進群眾頭腦,讓廣大群眾更好地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跟黨走,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
(臨武縣委黨史研究室盧勇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