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黨史教育基地創新作為助推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全面貫徹《湖南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在全省創建黨史教育基地創建,重點對黨史類紀念場館的陳列布展內容、講解表述、教育功能等進行了一系列規范,著力將其打造成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窗口”。截止目前,湖南省已創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48家。這些基地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引導黨員干部 “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為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成為當地“紅色地標”。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優勢,深挖核心內涵,弘揚文化價值。深入挖掘其所承載核心價值內涵,使其成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生動課堂。堅持把即時記載、現實研究與資料征編、研究宣傳結合起來,湖南黨史陳列館主動作為,牽頭組織“脫貧攻堅口述史”“全面小康建設”“跟著總書記講紅色故事”等新時代史料專題資料征集和研究工作,“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開發研究“‘半條被子’與新時代人民觀”等專題,不斷賦予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鮮明的實踐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色,以三湘大地發生的歷史性巨變,深入宣傳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論斷、重要論述、重要觀點,深化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基礎與真理偉力。紅一方面軍舊址——李家大屋、新民學會成立舊址等紀念場館圍繞“紅一方面軍與湖南”“新民學會對建立黨的早期組織的貢獻”等專題進行研究,挖掘出蘊藏的價值內涵。這些研究成果,為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推進黨史教育基地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理論依據和史料支撐。
充分發揮資政育人功能,講好紅色故事,擦亮紅色品牌。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著力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號召力,著力打造主題教育品牌,引導黨員干部堅定自信地邁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長沙黨史館紅色故事宣講團自主開發了《湘區,有這樣一群共產黨人》《了不起的“革命母親”》等各個時期的黨史故事100多個,與“黨史小志愿者”一道,深入黨政機關、學校、社區等地宣講上千場次,被譽為“流動的紅色基因庫”。李達故居、毛澤建紀念館分別推出“紅色故事分享會”“周末有約”,節假日、雙休日邀請專家教授和黨史愛好者、黨史人物后代等上臺宣講,吸引了上萬名“鐵桿粉絲”。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開展了“田間大課堂”“秋收大講堂”“重走秋收路”等主題活動,用紅色故事擦亮品牌、點亮“初心”。統籌推進全省黨史教育基地整體建設,集中打造紅色故事,充分彰顯主題教育的湖南特色,使之成為湖南主題教育的“精神坐標”、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基本陣地。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創新黨史學習教育載體,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組織系列紀念活動和紅色主題,持續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激勵黨員干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立新功。
創新作為助力經濟建設,拓展延伸廣度,賦能文旅融合。把黨史教育基地建設作為推動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標桿、新樣板抓緊抓實,使之成為賦能文化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以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創建為抓手,強化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和引進紅色講解員、紅色旅游人才、文旅網紅與鄉村文旅創新人才等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專業人才,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發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湘南學聯紀念館吸納衡陽市黨史研究力量,分年度開展重大黨史課題集中研究,以湘南學聯舊址為中心開發精品旅游路線,形成獨具特色的“學聯旅游經濟圈”。敢于創新,積極作為,開設紅色課堂、開發紅色故事、組織紅色研學、開展沉浸式教育等,與當地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使之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長沙瀏陽市委史志檔案館集中力量加強對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瀏陽市錦綬堂的開發利用,投資3000多萬元打造了以錦綬堂為核心的紅色旅游地,成為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示范基地之一。以黨史教育基地為龍頭,整合當地紅色、綠色、古色資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民俗風情、人文旅游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助力當地經濟發展。近年來,省委黨史研究院以省級黨史教育基地為基礎,精選出12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將湘贛邊區、湘鄂川黔地區、長征路沿線等紅色旅游資源串連打包,與張家界、湘西古寨等風景區同步規劃,讓游客在沿著老一輩革命家成長的足跡,感受歷史滄桑巨變中,參與和見證鄉村振興,發揮了很好綜合效益。
(執筆: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宣教部吳義國、單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