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悟總書記湖南考察足跡中的“傳家寶”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示,強調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調研、經常調研,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全面了解情況,深入研究問題,把準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
“半條被子”雕塑
湖南是一方寫滿光榮歷史的紅色熱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到湖南考察調研,從偏遠苗寨湘西十八洞村,到長江沿岸岳陽君山華龍碼頭,到汝城縣沙洲瑤族村,一串串熠熠生輝的考察足跡,飽含著大國領袖至濃至熱的人民情懷,烙印著我們黨治國興邦的制勝密碼,鮮明昭示著新時代調查研究的認識論方法論,為我們修煉新時代調查研究基本功、用好共產黨人傳家寶樹起了光輝典范、書寫了生動教材。
堅持群眾路線——“我們共產黨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條被子的感情”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實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切牽掛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與急難愁盼,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2020年9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乘坐長途高鐵來到湖南考察調研,一下高鐵就直接趕往“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首先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聽著講解員的介紹,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紅軍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心里還是想著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葉總關情啊!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隊伍,我們共產黨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條被子的感情。”總書記既深情講述這個黨同人民群眾冷暖與共、血肉相連的動人故事,又在考察調研中用行動闡釋與老百姓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真摯情感。走出陳列館,總書記來到沙洲村服務中心、衛生室、現代農旅示范基地、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了解基層公共服務、基本醫療保障、鄉村義務教育及農業產業發展等情況。總書記還專程到“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孫子朱小紅家中看望,在客廳坐下來與一家人噓寒問暖話家常。
2013年11月3日,經由一條尚未硬化的毛坯路,一路顛簸,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這里雖然山奇水秀,但卻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交通閉塞、人均耕地少,群眾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總書記首先走進位于村口的石爬專老人的家,老人笑瞇瞇地問:“怎么稱呼您?”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隨后說:“您是大姐。”“我是人民的勤務員。”隨即坐下來同一家人算收支賬,詢問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察看她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他們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隨后走進村民施成富的家,總書記關切地翻開他家的鋪蓋,拍了拍被子;打開米缸,看看里面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倉,聽聲音是不是滿的;還特意看了廚房和廁所。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總書記同聚攏來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話發展,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
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我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忠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自覺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調查研究,不斷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要堅守人民情懷,以百姓心為心、將心比心,“身”入基層、“心”系群眾,與群眾同坐長板凳、同喝大碗茶、共掏心里話,不斷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廣大群眾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認同和領悟的過程,成為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
堅持實事求是——“努力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觀規律認識得更透一些”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成敗的關鍵。全黨同志一定要把實事求是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經常、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努力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觀規律認識得更透一些”。總書記既這樣要求全黨做調查研究,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2020年9月17日下午,在長沙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調研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在書院講堂檐上懸掛的“實事求是”匾額前,總書記駐足注視良久,聽著講解員的相關介紹,他指出“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策源地和有重要影響的地方”。來到書院思政課講授現場,總書記深情講道:“毛澤東同志是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深受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在岳麓書院學悟到的‘實事求是’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與黨的思想路線相契合。”總書記還諄諄囑托現場的同學們:“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當代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也正是憑著實事求是的精神,2013年11月3日下午,總書記在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家門口的院壩上召開小型座談會,圍繞如何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聽村民們談變化、講困難、道實情。他拉著老百姓的手,自己提問,讓老百姓自己講。就在座談交流中,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深刻闡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強調因人因戶因村施策,使政府幫扶政策發揮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的精準效應,并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充盈實事求是精神的精準扶貧方略,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高度贊同與衷心擁護,并在全國深入實施推廣,成為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打贏八年脫貧攻堅戰、解決千年絕對貧困問題的行動指南與制勝法寶。
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貫穿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精髓,是調查研究的根本要求。我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忠實踐行黨的思想路線,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堅守黨性原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深入調查弄清“實事”,既聽“順耳話”又聽“逆耳言”,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全面掌握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切實把實際情況摸實,把存在的問題摸準;注重運用黨的創新理論對掌握的客觀情況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綜合分析研究,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弄清“病情”、找準“穴位”,把握問題實質、把握矛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不斷在調查研究中砥礪精神品格、提高履職本領、強化責任擔當。
堅持問題導向——“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品格,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突出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
“背陰胡同”是問題癥結所在,也是解題破題關鍵。湘西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鄰接合部,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屬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拉開之際,帶著對特困地區老百姓的深厚情感,聚焦脫貧實踐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2013年11月3日,總書記來到湘西考察,他從銅仁鳳凰機場一下飛機,就乘車前往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察看成片的柚子林和橘子林,了解村里圍繞扶貧開發發展特色產業情況。他一路走,一路同村干部、農技人員和土家族村民親切交談,詳細詢問村里種植的水果的品種品質、生長周期、適宜土壤、產量價格。對村民反映的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發家難等問題,總書記一一回應,當即指出:“黨委和政府要更加重視這項工作,發揮自身優勢,制定好目標,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對口幫扶等措施加快發展。扶貧開發要同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結合起來,同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向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素質要效益。”
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一直是總書記考察調研關注的重點。2020年9月17日,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調研座談會,征求“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建議。座談會上,村支書、鄉村教師、扶貧干部、農民工、種糧大戶、貨車司機、快遞小哥、餐館店主、法律工作者……30名基層代表齊聚一堂。在聽到他們反映“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教學條件艱苦,好的老師留不住”“農民工群體在落戶、就業、買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希望根治農民工工資拖欠老大難問題”等問題建議時,總書記滿心關切、逐一回應,指出“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問題,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困難,我們要重視起來,不斷解決”。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以問題為導向,是一種工作態度、工作方法,更是一種憂患意識、責任擔當。我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忠實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識論,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針對性設計,用問題意識引領調研方向、鎖定調研范疇,哪里有問題就到哪里去調研,哪個環節出問題就去調研哪個環節,以扎實的調查研究破解發展難題、開創工作新局。
堅持攻堅克難——“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
攻堅克難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獨有精神狀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強調要勇于善于攻堅克難,明確指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事實上,凡是需要調查研究解決的問題,大都是棘手問題,或是重大問題,必須堅持攻堅克難,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勇于涉險灘、破難題,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湖南考察調研之行,就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拉開之際,著眼了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實際情況,奔著把脈扶貧開發突出問題而來的,攻堅克難的導向主題,不言而喻。湖南有163公里長江岸線,“一湖四水”聯通長江、輻射全省,全省96%的區域都在長江經濟帶范圍內,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累積了諸多問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現實緊迫課題,非法采砂整治、港口碼頭整治整合、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等問題,成為長江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中的一塊難啃硬骨頭,群眾對此也反映強烈。2018年4月25日,總書記從湖北荊州石首港登岸“渡水涉灘”來到岳陽君山華龍碼頭。總書記在江邊駐足遠眺,詳細了解長江岸線非法砂石碼頭取締及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情況,走進附近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閣老巡護監測點,通過實時監控視頻察看洞庭湖候鳥、麋鹿、江豚等野生動物種群保護情況,叮囑相關負責人說:當務之急是剎住無序開發,限制排污總量,依法從嚴從快打擊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破壞沿岸生態行為。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
勇于善于攻堅克難,從來都是我們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力量。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風險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我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忠實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不為困難所阻,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入研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各類風險挑戰,聚焦涉及改革發展穩定的深層次關鍵性問題,拿出破解難題、打開局面的實招硬招,不斷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戰勝困難的實際成效。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問題”
普遍聯系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和本質屬性,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干部要把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作為基本功,不能脫離實際,想當然、拍腦袋;要強化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問題,不能‘按下葫蘆起了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到湖南考察,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湖南改革發展錨定坐標、擘畫藍圖,為湖南父老鄉親謀增福祉、鼓舞信心,其間所作系列重要指示以及調研途中的一言一行,始終貫穿著系統觀念。從2013年11月考察時希望湖南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到2018年4月考察時要求湖南繼續做好長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因地制宜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到2020年9月考察時勉勵湖南要著力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等五個方面對湖南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希望在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征程上取得新成就,特別是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講話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新作為”“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洞悉時勢、總攬全局的系統謀劃和戰略擘畫,貫穿了豐富深刻的系統思維。可以說,堅持系統觀念,始終是貫穿總書記調查研究全過程各環節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堅持系統觀念,善于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是一種胸襟、眼界和格局。我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忠實踐行系統觀念,遵循系統觀念的內在規律與實踐要求,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了解情況過程中,把握好全局與局部、當前與長遠、宏觀與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既善于從全局上分析研究形勢、做好統籌謀劃,又善于抓好具體工作、做好具體事情,在全方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黨和國家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湖南考察調研,是深情回望的初心之旅,是心系群眾的問計之行,是踐諾誓言的民生之約。總書記考察足跡詮釋的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懷、我將無我的歷史擔當、實事求是的精神風范,及其蘊含的調查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已深深鐫刻在三湘兒女的心坎里,必將在傳承調查研究這個黨的傳家寶中不斷熔鑄成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傳家寶。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劉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