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吳義國
我匯報的主題是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重點匯報三點體會。第一,“學史增信”,信什么?第二,我們為什么要通過學史增“信”,第三,我們怎樣“學史增信”。
第一,學史增“信”,要信什么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志愿者代表回信時強調的一句話。這個“信”,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要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就是要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具體的講,就是要堅持“四個自信”。
我們有沒有自信呢?當然是有的。這里我只用兩個人說的話來證明。一個是特朗普說的,他說美國歷屆政府對中國的政策都是失敗的,中國的發展搭乘了美國發展的快車。他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1999年,我們的GDP是1.09萬億美元,是美國的九分之一。2011年,我國的GDP是7.5萬億美元,是美國的50%,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9年,我們的GDP是15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70%。所以美國慌張了。今年的4月2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2021戰略性競爭法案》,公開表示從2022年到2026年,美國每年花3億美元,“散布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負面影響”。一個標榜民主自由的國家,為什么連最后的遮羞布都扯下了?因為他們害怕,害怕中國的崛起,害怕中國的強大,害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有一個人說的話更有說服力,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他可沒有特朗普那么小氣,他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2015年9月18日,他發表了演講《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說,“我們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來實現共同發展。”這就是中國形象、中國風范、中國氣派、中國自信。
第二,為什么要通過學史增“信”
因為只有通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展史,才能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增進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
湖南是“偉人故里,革命搖籃”,誕生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一代偉人,成長了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開國將帥,涌現了蔡和森、夏明翰、楊開慧、毛岸英等無數革命先烈,用習總書記的話說,就是“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他們的精神風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貴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好,繼承好、發揚好,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脈。
我們院領導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表率。振榮院長無論是向省委領導匯報,還是寫文章講課,都在倡導學好黨史。文珍院長近日向省政協進言獻策,利用好紅色資源,得到認同,說明黨史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承新院長對意識形態工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出了不少成果。小平院長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他們為我們工作作了表率,是我們的楷模。
第三,在學史增信中怎樣做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作為黨史宣教工作的部門,我覺得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強政治理論武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和行動。二是加強黨史業務學習,大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三是創新宣教工作方式方法,努力開拓宣傳工作新渠道。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院務會的周圍,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提供有力的歷史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