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榮:從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中汲取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力量
飲水思念源頭,振興勿忘老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是一塊承載光榮歷史的紅色土地,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之際,深化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價值的研究,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勇挑歷史重擔,譜寫新時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的歷史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充分認識推進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的特殊意義
區位條件特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涉及省份最多。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屬于《決議》中提及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建立的12塊革命根據地,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12塊革命根據地中唯一一個橫跨四省邊境的根據地。全盛時期,其根據地和游擊區范圍涵蓋湘鄂川黔邊31個縣,人口上百萬。這一區域大多處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位于城市群之間的交通物流通道上,既是重要生態屏障,又是城市群、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區,蘊藏了較為豐富和重要的能源資源。因此,支持這一區域的鄉村振興,讓歷史更好地走向未來,有利于更好發揮這一區域生態屏障、產業承接地、能源資源基地的作用,在鄉村振興中率先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歷史貢獻突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困難的形勢下在長江以南創建的一塊成規模的紅色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在賀龍率領紅三軍開辟的黔東蘇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黔東蘇區是我們黨在云貴高原開辟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也是長征開始后各路紅軍中創建的第一塊新根據地。紅三軍(會師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與紅六軍團會師后,開辟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國南部蘇維埃運動發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是策應中央紅軍勝利長征的戰略基地和孕育紅二方面軍的搖籃,前后堅持了兩年多的革命斗爭,是中央紅軍長征后斗爭持續時間最長的根據地。紅二、六軍團在南方各個革命根據地紛紛淪陷的艱難時刻,成為逆勢崛起的生力軍,開辟和堅持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書寫了英雄史詩般濃彩重墨的歷史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我們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因此,支持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把革命老區人民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精準脫貧重點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精準脫貧任務最為艱巨。“十三五”期間,湘鄂川黔渝五省市3001.6萬農村貧困人口中,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在中宣部等四部局首批公布《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中,認定屬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片區的有46個縣(市、區),而這其中,有39個片區縣曾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貧困縣。湘、鄂、黔、渝四省市共確定54個深度貧困縣,而其中,片區縣(市、區)就有16個。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倡“精準扶貧”以來,湘鄂川黔渝五省市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到2020年,39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連續三年獲評全國脫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的省份,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湖南篇章。到2020年底,湖南全省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68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村集體經濟達到126.4萬元,成為全國村級精準扶貧樣板,為推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鄉村振興任務繁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時至今日,雖然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已經擺脫了千年貧困,但受自然、歷史等因素影響,70%的老區縣仍屬于欠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后地區,老區脫貧群眾仍處于社會發展的“鍋底”。2018年,《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湖南的16個湘鄂川黔片區縣,有3個位列梯次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區,11個位列攻堅區。以湘西州為例,2020年,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已經從2013年的4229元增加到11252元,但這個數字卻遠低于同期湖南省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0元。事實證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問題,就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了做好湘西地區開發工作,湖南省委、省政府專門制定下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湘西地區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意見》,展望未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任務艱巨、任重道遠,需要五省市共同攜手,匯聚更大的力量,增添更大的歷史動能。
從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價值中汲取鄉村振興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創建和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任弼時、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紅二、六軍團和根據地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秉持“服務、服從、敢戰、善戰”的作風,發揚“擔當、奉獻、求是、忠誠”的精神,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精神力量。
要進一步弘揚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體現出來的忠誠品質。講忠誠,是講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遵義會議后,任弼時、賀龍等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極力維護毛澤東事實上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極力維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帶領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同時,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涌現出諸如“一條褲子”“兩個紅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不計其數的感人事跡。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必須要有忠誠于黨和人民的赤誠情懷。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把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落實到位。要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進一步弘揚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體現出來的擔當意識。勇于擔當,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傳遞的重要精神力量。作為先遣隊,紅六軍團誓師西征,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路,是擔當;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紅二、六軍團發動湘西攻勢,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功牽制了10倍于己的國民黨兵力,這也是擔當。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決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就是擔當,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要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擔負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的歷史重任,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建設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要進一步弘揚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體現出來的犧牲精神。甘于奉獻犧牲,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傳遞的重要精神力量。紅六軍團西征時,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和自然界的無數險阻,付出了巨大犧牲。西征結束時,紅六軍團從出發時的 9700 多人銳減至3300 人。在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僅湘西自治州就有 20多萬各族群眾投身革命,3 萬多人參加紅軍,其中犧牲1.2萬多人。同時期,張家界市也有20多萬人參加革命,2萬多人參加紅軍,6萬多人為革命犧牲。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樣需要犧牲奉獻,特別是要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埋頭苦干,攻堅克難,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帶頭走好共同富裕的道路。
要進一步弘揚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體現出來的求是作風。紅二、六軍團將士把實事求是精神融入血脈中,踐行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任弼時、賀龍等堅持實事求是,徹底糾正了夏曦在湘鄂西推行的“左”傾錯誤。遵義會議后,紅二、六軍團領導人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示,從1935年1月到8月,連續作戰30多次,取得了陳家河、桃子溪、板栗園以及忠堡等戰斗、戰役的重大勝利,使革命武裝力量和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政權建設得到了很大發展。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弘揚這種求是精神。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開展工作,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革故鼎新,為鄉村振興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
充分利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資源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加快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力度。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來的紅色遺址遺跡,承載著紅二、六軍團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人民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既藏有我們黨“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是指引我們黨“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保護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對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有重要作用。據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2019年紅色遺址遺跡調查整理結果,在湖南的16個片區縣共有各類紅色遺址遺跡511處,其中,涵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在內的國家級保護單位8處。2021年,湘西州黨史部門通過梳理,初步掌握分布于36個片區縣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的紅色遺址共192處,其中,涉及湖南117處、湖北36處、重慶14處、貴州25處。事實證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不僅數量多、品類全,而且相對集中、特色鮮明、歷史價值高,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要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梳理紅色家底,查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遺址遺跡的保存利用情況,分級分類采取針對性保護搶救措施,切實加大紅色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力度,真正讓紅色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深化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的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革命歷史研究,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為此,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為基本遵循,堅守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深入研究闡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資源內涵,深入挖掘革命先輩和革命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用心打磨紅色精品。在此基礎上,尤其要加強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精神、蘇維埃政權建設經驗、文化建設經驗、黨的建設經驗和重要黨史人物精神風范等課題研究,通過深層次挖掘、多維度詮釋、多形態表達,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把精神力量切實轉化成鄉村振興的“精神財富”,走好走實紅色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
加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也提出要打造好湖南紅色旅游基地。紅色旅游作為展示歷史政治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兼顧推進地方經濟發展、打造富民產業的重要作用,是一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為此,我們要全面打造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集約式、規模式紅色旅游,著眼提升鄉村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消費量,加快紅色場館、紅色景區的改造升級,支持各地打造紅色精品演藝項目,開發有市場吸引力的紅色文創產品,完善紅色餐飲、紅色特色商品購物、紅色文化體驗等服務項目,不斷拉長消費鏈條,有效增加紅色旅游附加值,讓紅色旅游真正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加強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紅色資源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之下,立足老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獨特的民俗風情、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將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地區規劃、產業發展、生態治理等民生工程結合起來。要加快“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產業結構向生態化轉型升級,打造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產業鏈。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深化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21年以來,湘西州采取“紅色文化+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模式,以“紅軍村紅色貸”助力“紅軍村”全面振興,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搞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五省市的團結協作實現共贏。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發力。2021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對新時代振興革命老區工作明確了任務和要求,也給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發展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五省市黨史部門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扎實踐行《關于深化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研究合作框架協議》,加強區域交流,深化區域合作,結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共同打造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記憶平臺,共同為實現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目標要求,為助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老區鄉村振興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