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蕭國生
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3月7日于江蘇丹徒縣陣亡
蕭國生(1916—1939〉,又名讓江,湖南瀏陽縣淳焦區淳口鄉楊柳村人。家境貧寒,5歲進入本村進善小學讀書,畢業后無力升學,后得老師蕭倫吹(烈士)資助,才得以在朱氏高小就讀。1927年馬日事變后,因蕭老師參加農民運動,蕭國生與蕭老師一起被迫轉移到外地。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克長沙,瀏陽革命形勢好轉,蕭倫吹回到瀏陽,全力投入農會斗爭。不久,將教師一職委蕭國生代理。蕭國生以學校為據點,經常組織和帶領鄉少先隊員厲仁生、蕭治平、 厲泳生、蕭鶴樓等,為赤衛隊做些放哨、把守關卡、探聽敵情的事,受到赤衛隊的贊揚。
1930年冬,蕭國生參加瀏陽赤衛第六師,并且加人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上半年,蕭國生隨瀏陽赤衛第六師轉戰江西萬載的株木橋,編在湘鄂贛獨立師,任宣傳員及宣傳隊長。不久,調到紅十六軍第九師第七團第二營第八連,先后在連隊和團部當文書。1933年,紅十六軍縮編為紅十六師,蕭國生調第四十六團當秘書,并由團長鐘彪、政委袁紅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5月,為掩護中共湘鄂贛省委機關突圍,蕭國生率團部后勤人員一齊上陣,在湖北崇陽大沅橋與敵激戰。戰斗中負傷后,調任少共湘鄂贛西北特委宣傳部長、少共湘鄂贛省委青年部長等職。他工作認真,善于抓政治學習和群眾宣傳,特別重視總結過去執行"左"的錯誤政策的教訓, 曾將受到錯誤除名離開革命隊伍四年的蕭治平邀請回特委宣傳部工作。后應地方黨組織"老兵歸隊,千部做模范"的號召,蕭國生重返紅十六師,擔任師政治部宣傳科長,隨湘鄂贛省委書記兼紅十六師師長傅秋濤領導部隊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紅十六師改編為抗日紅軍游擊支隊,駐平江嘉義一帶進行整訓。1938年1月,湘贛邊、粵贛邊、皖浙贛邊三支紅軍游擊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蕭國生先在第一團任政治處宣傳股長,后調任第二團政治處主任。2月7日,部隊在嘉義誓師后,他告別了新婚不久的妻子陳羅香,毅然隨部隊向華中敵后挺進。3月,全支隊到達皖南的巖寺,接受國民政府三戰區的"檢閱"。5月中旬,新四軍第一支隊主力向安徽南陵開進。6月,深入江蘇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地區,東進抗日,先后取得新豐東車站、新塘、句容等戰斗勝利。不久,又和第二支隊一起在鎮江、常州、 蕪湖之間的廣大地區,粉碎敵人20余次"掃蕩",共同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為鼓舞官兵的斗志,每次戰斗后,蕭國生立即組織政治處干部下連隊,指導開展戰評活動,認真總結經驗,大力表揚戰斗英雄,使部隊的作戰能力不斷提高。
1939年初,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互相配合,在蘇南敵后的金壇地區和溧(水)武(進)公路沿線主動出擊,在水陽鎮、官徒門、東灣、延陵等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3月7日,日本侵略軍糾集數千步兵、騎兵,從四面包圍新四軍第一支隊駐地丹徒縣上會鄉,蕭國生所在的第二團奉命搶先控制海拔119米的制高點白石山阻擊日軍。經過反復沖殺,部隊傷亡極大,蕭國生意識到繼續硬拼,只會造成更 大的犧牲,于是他說服部隊,向敵兵薄弱的方向突圍。戰士們躍出陣地,同日軍展開肉搏,終于殺出重圍。蕭國生卻在沖殺中不幸中彈殉國,時年23歲。
蕭國生犧牲后,葬于江蘇省句容縣兆文山,立有墓碑。部隊和當地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陳毅司令親自撰寫了《追悼模范政工人員蕭國生》一文和《蕭國生傳略》。文章指出:"如果說政治工作人員應該作為全隊的模范,蕭國生同志艱苦的生活,勤勞的作風,卓越的見識,勇敢的精神,在在皆無愧色。"傳略中寫道:"蕭國生青年有為,天才不凡,其生平特點:第一,立場堅定,在長期殘酷的革命斗爭中表現堅定不移;第二,青年純潔,不沾染任何嗜好;第三,富于學習精神,完全依靠自修完成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軍事的不凡素質;第四,作戰勇敢,富于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上面四點,構成蕭國生不愧為抗戰中政工人員的模范。"正在新四軍視察的周恩來聽到噩耗,揮淚寫下悼文稱:蕭國生的死"代表了一年來新四軍無數英勇烈士的犧牲,代表了新四軍高級干部奮斗犧牲的領導精神,更代表了多年奮斗至死不息的革命者的意志、不畏強寇勇往直前的青年政工人員的模范"。 ^
(謀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