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龔柏齡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天水行營中將參議,1939年冬于西安殉國。
龔柏齡(1882—1939),名世宗,號錫先,生于湖南石門縣望羊橋鄉荷花村。家境貧寒,田少人多,少年龔柏齡只得外出靠燒窯制瓦謀生。時正值革命空氣漸漲,受進步思潮影響,龔柏齡立志從戎救國。
1900年龔柏齡在臨澧參加新軍,在族人幫助下,入東北講武堂讀書,受督練總辦吳祿貞(革命黨人)器重。畢業后在北洋新軍馮玉祥部任職,參加在新軍中成立的秘密組織“武學研究會”,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以圖推翻清政府。1911年12月,時龔柏林任馮玉祥部營長,為響應武昌起義,參加馮玉祥將軍領導的灤州起義。灤州起義失敗后,龔柏林繼續跟隨馮玉祥轉戰于北方各省。1914年2月龔柏林考入陸軍大學第四期正規班學習,1916年12月畢業,繼續供職軍旅。1917年龔柏林參加反張勛復辟之戰。1924年10月23日龔柏林任馮玉祥第三軍參謀長,參加馮玉祥等領導的“首都革命”,囚禁“賄選總統”曹錕,直系政權垮臺。此后,馮玉祥將所部改變為國民軍,馮玉祥任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龔柏齡任第一軍參謀長。隨后,馮玉祥與張作霖合作,龔柏齡出任京奉鐵路局局長。1927年,龔柏齡任察哈爾省實業廳廳長、陸軍墾務總辦,改牧場為農場,使農業生產得以在游牧地區發展起來,對生產建設頗有貢獻。后調任陸軍大學教官,著有《戰時陸軍衛生勤務》、《陸海軍紅十字會歷史》、《鐵道運輸》各一卷。
1936年,馮玉祥、吉鴻昌領導的察哈爾抗戰已四周年,為宣傳抗日、打擊投降派,龔柏齡在南京參與發起召開紀念察哈爾抗戰四周年大會,南京各界人士400余人參加了大會。
抗戰爆發后,龔柏齡任津浦鐵路線區運輸司令官。日軍磯谷、坂垣兩師團多次爭奪津浦線,龔柏齡經常置日軍飛機不顧,深入現場指揮,及時將機車轉運內地,使其免遭日軍破壞。
自平津淪陷,津浦線失守,廣大華北地區淪入敵手,處于中原的河南迅速成為華北抗戰的后方、華中抗戰的前線、保衛武漢的屏障、南北戰場的樞紐。因此,河南戰場成了全國抗戰的重要地方。1938年1月17日,程潛正式出任第一戰區司令,2月初,他又兼河南省主席,統一指揮軍政。程潛與龔柏齡為同鄉,相知甚久,程潛與馮玉祥相商,派遣龔柏齡任冀魯豫邊區自衛軍中將總指揮兼豫北行署專員和保安司令。龔柏齡在河南滑縣成立冀魯豫邊區自衛軍(下轄7個支隊),在冀南、魯南、豫北等區域與友鄰部隊協同作戰,并組織領導第二十九軍殘部(軍長宋哲元)以及民眾數萬人,在豫北滑縣、濮陽、長垣、新鄉、修武一帶,與日軍相持作戰。其時,舊時好友雷壽榮在日軍侵占北京后,投日并任“平津維持會”(漢奸機構)秘書長,派人持函投降。龔柏齡拍案怒罵其為漢奸走狗,將來信撕得粉粹。
1938年11月15日,日軍獨立混成第三旅團及第一一四旅團各一部3700多人,開始對冀北等地實施“掃蕩”,龔柏齡率部抵達。日軍又于1939年1月出動3萬多兵力向冀魯豫中心區進攻,龔柏齡與八路軍聯合,在冀南軍民的有力配合下,沉重打擊了日軍有生力量。作戰中,龔柏齡身先士卒,雖處險境,仍臨危不懼,從容鎮定。
1939年初,程潛調任天水行營主任,聯絡管轄長江以北各戰區,行營駐西安市。9月30日國民政府下令:免龔柏齡本兼各職,赴天水行營報到,任天水行營中將參議。1939年冬,程潛囑龔柏齡前往山西第二戰區督導軍務。事畢,經中共中央駐地延安返回西安,不幸在延安以南的鄜縣(現改為富縣)境內危崖墜車,身負重傷,終因傷重不治,于西安亡故。
1939年12月17日,天水行營在西安為龔柏齡舉行以“公忠殉國”為名的公祭。
八路軍司令部、新四軍政治部/司令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及朱德、林伯渠等均贈挽幛。另有程潛、于右任、鹿鐘麟、衛立煌、閻錫山、商震等國民政府要員亦送挽幛,以示哀悼。
(瞿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