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一道加法演繹精彩
通訊員 吳義國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1月26日,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湖南蘇區歷史研究(2014卷)》新鮮出爐,書中《關于井岡山、湘贛、湘鄂贛、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縣和湖南其他蘇區縣認定意見》,以深入扎實的黨史研究、詳盡可信的史實依據,對我省70個原蘇區縣市區進行省級認定,意味著這些縣市區將進一步爭取國家和湖南省振興發展的政策支持,插上騰飛的翅膀。
去年,湖南黨史工作者圍繞“以史鑄魂”這個時代課題,強化使命擔當,年初設計的“鑄魂、建館、辦網、出刊、做題、幫‘蘇’(湖南蘇維埃區)和構建一個大黨史格局”這一道“6+1”的加法,得到了精彩演繹,以史鑄魂、建館辦網等經驗在全國推廣。
設計:向“前”看,為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傳統觀念里,黨史工作主要是收集資料、整理文獻,和當前的工作聯系不夠緊密。2014年初,省黨史研究室領導班子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中找答案,發出了新的“動員令”:“黨史工作既要向‘后’看,更要向‘前’看。既要從黨史中汲取營養智慧,更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在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省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志初講了“李立三自我批評的故事”。上世紀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時,推行“左”的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后來,他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多次以自己為例教育別人。有一次在部隊作報告,講完那次路線錯誤后,他指著自己說:“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們從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由此可見,我們黨歷來就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執行得越到位,效果就越明顯。”張志初從而提出,開好民主生活會“功夫就在具體”、“要從‘心’開始”,把黨史工作與當前任務緊密聯系起來。
鑄魂:用黨史“補鈣”,唱響向上的主旋律
“經濟越發展越要講精神、講奉獻、講革命傳統;得實惠越多,越要講崇高,講以史鑄魂。”如今,三湘大地勁吹以史鑄魂的清風,唱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
去年來,省委黨史研究室按片負責,盤活黨史資源,講活身邊的黨史故事,堅持“周講一課、月研一題、季出一書”,從黨政機關、學校軍營,到廠礦工地、社區農村,都留下了用黨史、國史補“鈣”鑄“魂”的“最美聲音”。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湖南黨史人共講黨課800多場次。
以史鑄魂成了改善干群關系的融合劑。去年4月,衡陽雁峰區湘江鄉個別群眾因對政府一些工作不滿而上訪。該鄉原本準備將情況上報,后來從《湘潮》雜志《合群、靠群、向群》一文中“找到答案”,鄉干部積極為上訪群眾解決了修路、抗旱救災等實事,贏得信任,及時化解了矛盾。該鄉黨委委員譚穎婕說,“正是‘魂’的力量讓我們與群眾緊密相連、血肉難分。”
建館:打造“走著讀”的湖南黨史
“湖南黨史陳列館是一部可以‘走著讀’的湖南黨史,配得上湖南黨史資源大省的地位。”去年9月30日,前來參加開館儀式的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對湖南黨史陳列館給予充分評價。
湖南的革命紀念館,多以紀念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的專題展為主,但集這些內容于一體的紀念館還是空白。2010年,經省委批準,湖南黨史人開始籌劃建造一座與湖南黨史地位相匹配的黨史陳列館。
這一干就是5年。為了讓陳列館的展品更加豐富,湖南黨史人的足跡踏遍了三湘四水。在炎陵搬運一塊紅軍標語時,10多人花了4個小時,小心翼翼地把標語墻從4樓庫房內搬下來。為了完好無損地運回長沙,他們對標語墻進行了5層包裝。
最終,湖南黨史陳列館以2400余張圖片、380余件實物、13處場景,生動展現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90余年輝煌歷程。自去年9月開館以來,接待國內外游客60余萬人次,成為湖南紅色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辦網:“借船出海”,占領新興輿論陣地
互聯網時代如何做好黨史工作、占領新興的輿論陣地?湖南黨史人敲定思路:借船出海,趁風揚帆。去年,省委黨史研究室借助紅網的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僅用半年時間完成了建網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先后3次召集省內外黨史專家對網站進行評審,從網頁設計到標題制作,從課題定位到圖片選擇……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
去年10月23日,“百年湘潮網”上線啟動,全面展示了湖南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怒潮、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建設熱潮、改革開放時期的改革春潮、湖南精英人物群英弄潮,憑著海量的信息存儲功能、多角度多窗口的信息展示功能及影音圖文多媒體交互功能,全面、系統、科學、動態展現湖南黨史研究業務發展與工作成果,每天網上點擊率超過2萬次,成為湖南黨史工作又一張新名片。
(原載《湖南日報》2015年01月2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