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史研究室發布“抗損”調研重大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孫博 汪徐秋林 朱鵬 底東娜)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牽頭組織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日前公開出版了第一批調研叢書。課題組負責人在接受《新華訪談》欄目采訪時表示,這項調研工作歷時10年,先后共有60萬人參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原主任、編審霍海丹說,這項工作從2004年開始籌備布置,2004年末在全國統一開展,全國基本上所有省區市都有所涉及,完成了相應部署的調研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研的主要內容有:(1)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抗戰中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2)歷次重大戰役戰斗中中國軍隊傷亡的情況;(3)日本從中國掠走各種資源的情況;(4)日本從中國掠走和破壞文物的情況。(5)日軍在中國制造的一系列重大慘案;(6)中國勞工的損失情況;(7)中國婦女遭受日軍性侵犯的情況,包括“慰安婦”的情況;(8)日軍在中國使用細菌武器、化學武器及其造成傷害的情況;(9)日本侵略在其他方面給中國造成破壞的情況等等。
霍海丹說,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經過廣泛、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包括查閱搜集檔案資料,分析統計數據,實施大量田野調查,獲得更多更詳細的證據,以更加全面準確地闡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和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
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巡視員李蓉介紹,此次調研的時間范圍是從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期間的損失。過去國民政府做這方面調查是以1937年為起點。這次調查起點時間上不一樣。
李蓉說,從調研范圍來說,這次調研涉及的地域范圍覆蓋全中國。調查內容一是人口傷亡,二是財產損失。人口傷亡里細分了哪些是被直接打死,哪些是受傷,這些都是直接傷亡;還有間接傷亡,因為這場戰爭造成的其他死亡,這是調研中重點想搞清楚的。財產損失也是一樣,比如日軍空襲造成的損失是直接財產損失,工廠內遷過程中造成的損失是間接損失,這些都希望通過調研搞清楚。
霍海丹說,此次“抗損調研”的成果分為兩種形態,一是比較有代表性且適合公開發表的內容,編輯為叢書;二是大量的檔案卷宗在相關單位做了存檔處理,作為研究和分析的一個資料。
今年國慶節前,第一批調研叢書共5類46冊已公開出版。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廣西、重慶、甘肅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研成果12冊,分別反映各行政區域內日本侵略造成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
《抗日戰爭時期全國重大慘案》12冊,集中選編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各地制造的死傷800人以上的重大慘案173個,逐個敘述慘案發生的過程和情況,并附部分相關檔案、資料;
《山東省百縣(市、區)抗日戰爭時期死難者名錄》14冊,以山東省為典型案例,收錄了該省100個縣(市、區)抗戰時期傷亡人員中姓名、籍貫、性別、年齡、死難時間等信息比較完整的16萬余名死難者的名錄;
《國民政府檔案中有關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資料選編》3冊,均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原始檔案的匯編;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檔案選編》5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館藏的當年檔案的匯編。
霍海丹說,“抗損”調研叢書計劃300冊左右。除了已出版的第一批外,第二批計劃明年上半年6月份左右出版,第三批成果準備在明年年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