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福生

晏福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
湖南省醴陵縣(今株洲縣)人,1904年2月28日出生于醴陵縣張公嶺一個貧窮的拳師世家。1923年參加安源工人運動。1926年春回醴陵從事農民運動。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開始后,又回到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任隊長。1928年5月參加工農紅軍。歷任班長、排長、總支書記、特派員、團政委。參加了井岡山和湘贛根據地斗爭,特別是在維持中共湘東特委與井岡山紅軍之間聯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8月,率紅四十九團隨紅六軍團西征。在貴州甘溪與國民黨軍相遇,他帶領部隊英勇作戰,打到彈盡糧絕,方率領余部乘夜突出重圍。紅二、六軍團會師后,任紅十八師政委,參與了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斗爭。1935年11月率部參加長征,途中改任紅十六師政委。
1936年10月,紅二、六軍團抵達陜北羅家堡,與堵截紅軍的胡宗南部隊相遇,為掩護軍團主力轉移,他指揮紅十六師與敵激戰時,身負重傷,警衛員尚來不及替他包扎傷口,敵人已包圍過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沉著地命令警衛員帶上手槍和文件包迅速轉移,自己縱身跳下身后的陡坡。全軍上下都以為他犧牲了。軍團政委王震在排以上干部大會上總結經驗時,高度贊揚紅十六師和他在此次戰役中的功績,并提議:“向晏福生同志默哀三分鐘!”事實卻是,他沒有死,只是經歷了艱難而又傳奇的一幕。他跳下陡坡后昏死在一個土窯洞里,被當地老百姓救回家。蘇醒后不顧傷痛只身追趕部隊500多公里,因傷口惡化,再次昏死在路旁,又被好心的群眾送到紅四方面軍的一個團部。做了右臂高位截肢手術,挽救了生命,卻成了“獨臂將軍”。傷口未愈,他又奉命隨紅四方面軍西征,任西路軍干部團政委。西路軍激戰河西走廊失敗后,進入祁連山打游擊,最后孤身一人,憑著堅強的信念,歷盡苦難,百折不撓,終于找到部隊重返陜北。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3月,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政委,參加了保衛陜甘寧邊區的戰斗。在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他堅決貫徹自力更生的方針,和指戰員同甘共苦,艱苦創業,成績顯著,兩次被邊區政府評為生產英雄。毛澤東親筆為他題寫獎狀:“堅決執行屯田政策。”1942年入中央黨校學習。后任關中警備第一旅政委。從1944年11月起,任三五九旅政委兼旅黨委書記。1945年5月,在被確診為敗血癥剛剛被搶救好轉的情況下,出任三五九旅南下第二支隊政委,踏上了南下征程。抵達河南時,日軍投降了,他便奉命率部轉進東北,投入解放東北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先后擔任三五九旅政委、獨一旅政委、獨立第一師政委、第二十八師政委、第一三九師政委和第四十七軍副軍長。在黑山阻擊戰中,指揮部隊打得很英勇,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1949年6月率部挺進湖南,參與解放湖南的作戰。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沅陵軍分區政委、湘西行署主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廳長、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軍區政委、廣州軍區副政委等職。在建國初期的湘西剿匪中,認真執行黨的政策,精心組織部隊,依靠各族人民,徹底消滅了湘西土匪。他長期領導民兵工作,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加強廣州軍區民兵建設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黃永勝等誣為“賀龍死黨”,受到迫害長達8年,身心倍受摧殘。林彪反黨集團垮臺后,他重返工作崗位,1975年任廣州軍區顧問。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是中共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代表,在十二大上當選為中紀委委員,還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4月7日在廣州病逝,終年80歲。黨和人民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稱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忠誠戰士,人民軍隊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