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希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湖南省長沙縣(今望城縣)人,1908年3月出生。早年就讀于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4年入長沙裕湘紗廠做工,參加了黨領導的工人運動。1925年5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營。畢業后被分派到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后調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任排長、副連長。
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特務連連長。三灣改編后,任一營二連排長。隨部隊上井岡山,參加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后任一團二連連長。1928年5月任紅四軍第三十一團一營副營長、營長。1929年春任紅四軍軍部特務支隊支隊長、閩西紅軍學校教育長、閩西紅軍指揮部參謀長兼第一縱隊隊長。1930年8月任紅二十一軍參謀長、代理軍長、新十二軍參謀長兼第三十四師師長等職。率部參加了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1年3月任軍委警衛團團長。5月,調任紅一方面軍南路臨時指揮部司令員,因戰斗失利曾受到不公正處分。1932年8月后,歷任瑞金紅軍學校工兵連連長、軍事教員、步兵團副團長、特科團團長、特種學校工兵營營長等職。長征途中和到達陜北后,歷任軍委干部團工兵主任、紅軍大學工兵科科長、紅軍學校第二營營長、紅軍大學第三隊隊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參謀長。1938年調到新四軍工作,歷任中共鄂豫皖區黨委軍事部部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四支隊十四團團長、江北游擊縱隊司令員、四支隊參謀長、新四軍第二師六旅旅長兼政委、淮海津浦路西分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路西地委書記、新四軍第七師代理師長、師長、中共皖江區委常委等職務。率部參加了建立和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鞏固和擴大皖江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豫皖蘇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膠東縱隊司令員兼膠東軍區代理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二軍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等重大戰役。
新中國建立后,任山東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青島警備區司令員。中國與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建交后,任中國駐捷特命全權大使4年多,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和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作出了貢獻。回國后,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全國政協委員。1970年2月11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