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和

譚善和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烏魯木齊軍區(qū)政治委員。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5年3月1日出生于茶陵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在家鄉(xiāng)參加童子團。1929年參加游擊隊。1930年10月編入湘東獨立師。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獨立師二團特派員、紅八軍二十三師政治部黨支部書記、宣傳干事、紅十七師五十團、四十九團特派員、紅六軍團保衛(wèi)局一科科長、紅十六師特派員。參加了湘贛根據地反“圍剿”斗爭、開辟湘鄂川黔根據地斗爭和長征。1936年10月入紅軍大學(后更名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7年8月到八路軍總部警衛(wèi)團工作,隨八路軍總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任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鋤奸一科科長。在左權副參謀長的領導下,負責保衛(wèi)總部機關的安全。1941年任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保衛(wèi)科科長。1945年任冀魯豫軍區(qū)后勤部政委。部長因病離職,他負責后勤部的全盤領導工作。1946年任晉冀魯豫軍區(qū)司令部軍械處處長。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他兼任大別山區(qū)商城縣委書記,出色地完成了清匪反霸、爭取群眾、組織地方武裝和創(chuàng)建鞏固的根據地的任務。1948年任鄂豫軍區(qū)獨立旅政委。參與指揮了在河南商城、湖北交界處阻擊國民黨第七軍的戰(zhàn)斗。不久,調任中共鄂豫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領導攻占黃安縣城,開辟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根據地,并控制了通向武漢的交通要道,將城市工作和對敵工作推進到了武漢城內。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zhàn)軍特種兵縱隊副政委。參加了渡江戰(zhàn)役。南京解放后,兼任渡江指揮部司令、支援上海長江運輸指揮部副司令員。他領導特種縱隊工兵,冒著敵機的轟炸排除地雷,修復車站、碼頭,保證了長江輪渡、津浦鐵路的正常運行。
1950年,他與孔從洲率特種兵縱隊挺進西南。同年3月,特種兵縱隊改編為西南軍區(qū)炮兵司令部和工兵司令部,他任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西南工兵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率領部隊艱苦轉戰(zhàn),克服了地形復雜、空氣稀薄、器材簡陋等困難,修通了長達700多公里的康藏公路雅安一甘孜一海子山段,為取得昌都戰(zhàn)役的勝利,進而和平解放西藏創(chuàng)造了條件。11月,又率4個工兵團和2個工兵學校大隊參加了成渝鐵路的建設,僅用一年多時間超額14%完成任務,筑成路基355公里,占成渝鐵路總長的70%以上。
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兼東北軍區(qū)工兵司令員。他指揮工兵部隊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完成了繁重的交通工程和戰(zhàn)斗工程保障任務,并和數(shù)萬工兵指戰(zhàn)員一道,修路筑橋,構筑工事,建成了橫貫“三八線”和東、西海岸的永久性防御陣地。還在志愿軍全軍推廣了坑道工事,為粉碎美國侵略軍破壞志愿軍交通線的“絞殺戰(zhàn)”,取得上甘嶺戰(zhàn)役、夏季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8月,他率志愿軍工兵部隊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在平壤完成了修復和新建大同江公路鐵橋、內閣聯(lián)合辦公大廈、平壤市綜合醫(yī)院等30多項重點工程,受到朝鮮黨政領導的高度評價。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授予他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國旗勛章。
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工兵學校校長。后任中央軍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3年重新工作后,歷任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央軍委工程兵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qū)政委。他兩度在新疆工作,為新疆各族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實事。1985年退居二線。參與了《紅二方面軍戰(zhàn)史》編委會的領導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和1987年連續(xù)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1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