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嵩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軍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寶慶縣(今邵東縣)人,1903年2月19日出生于寶慶縣東路范家山一個農民家庭。1911年入私塾。1915年因家庭變故輟學。1919年到新寧縣一家店鋪當學雜工,因反抗店主的虐待被趕出店門。1924年4月入湖南陸軍第二師第三旅六團當兵。1926年夏隨部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冬,所部改為湖南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參加了秘密士兵委員會。1928年7月,隨團長彭德懷參加了平江起義。同年8月底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0年3月任紅五軍軍部特務大隊大隊長,參加了攻打江西安福、分宜、袁州(今宜春)等縣城的戰斗。同年7月,參加紅三軍團攻打長沙,在小吳門戰斗中立下戰功。第二次攻打長沙失利后,隨紅三軍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斗爭,屢建戰功。1931年7月,任紅三軍團獨立第四師第十二團團長。1934年3月下旬,為掩護紅三軍團主力轉移,他奉命率部在泰寧縣大洋嶂阻擊敵軍,血戰一天,打退敵軍3個團的多次瘋狂進攻,斃傷敵人400余名,俘敵副團長以下100余人。戰斗結束的第二天,紅三軍團召開祝捷大會,軍團政委楊尚昆對十二團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的犧牲精神給予了高度贊揚,號召全軍向他們學習。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紅星報》上發表專文,贊揚紅十二團取得的大洋嶂阻擊戰“占著中國工農紅軍以少勝多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4月中旬,他又指揮十二團堅守華東山陣地,頂著敵機狂轟濫炸,擊退敵軍幾個團的4次沖鋒,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紅星報》以“英勇善戰的十二團”為題發表文章,贊揚這次戰斗的勝利,“充分表現了鐵的紅軍英勇無敵,值得每一個指戰員敬仰和學習”。1934年8月1日,中央軍委授予他三等紅星獎章,以表揚他作戰勇敢、指揮機智果斷、5次負傷都堅持不下火線的英雄事跡。
1934年10月率部隨紅三軍團長征。在三渡赤水時,他率十二團擔任前衛,搶在敵人之前趕到赤水河,指揮先頭營背水迎戰,擊潰阻截之敵,為主力紅軍渡過赤水立下頭功。在攻打敵重兵把守的要隘婁山關時,他率十二團擔負主攻任務,在兄弟團隊的配合下,經過10多小時激戰,殲敵大部,占領婁山關,隨后參與了攻打遵義的戰斗。1935年9月,紅十二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第十二大隊,他任大隊長。1935年冬,任陜甘省軍事部參謀長,積極協助陜甘省軍事部長蕭勁光組建紅二十九軍,并任副軍長兼參謀長。1936年2月,率紅二十九軍兩個團擔負掃清陜甘寧蘇區內敵人據點的任務,指揮部隊先后襲擊了店頭鎮、牛武鎮,給敵以重創,隨后進軍半圈、太白、黑水一帶,不斷襲擊國民黨第五十七軍,為牽制國民黨軍,保證紅軍主力東渡黃河起了重要作用。3月下旬,率兩個團越過黃龍山,南下關中,以牽制敵人,保衛陜甘寧蘇區,擴大紅軍隊伍,宣傳抗日統一戰線。不久,他任紅二十九軍代理軍長。4月初,率部挺進韓(城)、合(陽)、澄(城)地區,在合陽黃甫莊鎮予敵以重創。4月下旬,在洛川地區攻打了10多個村鎮,消滅民團數十股,開辟了以黃龍山為中心的新蘇區。1936年6月,任紅二十九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收復瓦窯堡的戰斗。1936年10月,率紅二十九軍由安塞向西開拔,配合西征主力紅軍作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調第二戰區工作,任抗日救國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1937年12月,奉命回延安匯報工作,途經綏德,不幸以身殉職,終年34歲。